聚焦乡村教师发展的培训工作新实践
——广西教育学院“国培计划”实施十周年工作总结
广西教育学院作为一所由自治区教育厅业务主管的区属成人本科高等院校,是自治区示范性的教师教育基地。教育教学研究与培训一直是学校的“一体两翼”的办学格局中的其中一翼。自2010年国家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以来。我校在教育厅和学校党委行政的直接领导下,经过多年的实践、调整和打磨,经过不断反思、总结和提升,已全面进入深化、创新到可持续性发展阶段,成绩显著,在区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国培计划”在广西区的推进和实施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现就我校“国培计划”十年(2010-2020)的推进实施工作总结如下。
一、“国培计划”实施概况
我校自2010年开始就承担起“国培计划”的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以及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2013起还连续多年获得了教育部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教育部农村校长助力工程培训。十年之间,广西教育学院共承担了63个“国培计划”项目,项目内容大多聚焦于乡村基础教育领域,主要涉及到农村骨干学科教师培训、乡村薄弱学科教师、乡村中小学校长、乡村教师培训团队置换脱产研修、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团队递进式研修、送教下乡等。培训人数共计4744人。
广西教育学院“国培计划”十年培训情况一览表
年度 |
项目数 |
培训人数 |
项目内容 |
2010 |
4 |
330 |
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物理、生物、化学)农村骨干教师培训(英语顶岗、综合实践、小学语文) |
2011 |
5 |
210 |
广西农村骨干教师培训(初中英语、综合实践、初中思品骨干、特殊教育、信息技术) |
2012 |
8 |
310 |
置换脱产研修(初中英语 、语文、地理、音乐、信息技术)短期集中培训(科学、实践、特殊教育) |
2013 |
5 |
290 |
教育部农村校长助力工程、置换脱产(初中地理)短期集中培训(初中语文、音乐、物理) |
2014 |
10 |
1340 |
置换脱产研修(小学语文 、英语)短期集中培训(特殊教育、班主任、校长管理)送教下乡(综合实践、初中数学等) |
2015 |
14 |
990 |
教育部农村校长助力工程、乡村校长、乡村教师培训团队置换脱产研修、乡村教师访名校、送教下乡培训(综合实践、初中数学等) |
2016 |
3 |
102 |
教育部农村校长助力工程、乡村教师培训团队置换脱产研修(小学英语、初中语文) |
2017 |
3 |
320 |
乡村小学校长、优秀传统文化、初中综合实践 |
2018 |
4 |
270 |
乡村小学校长、学科教师(初中英语、小学音乐) |
2019 |
5 |
482 |
乡村小学校长领导力、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团队递进式研修培训、乡村薄弱学科教师(小学体育) |
2020 |
2 |
100 |
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团队递进式研修、乡村学科骨干教师(初中英语) |
合计 |
63 |
4744 |
|
二、“国培计划”培训工作基本思路
广西教育学院是传统的职后教育的成人高等院校,社会服务与培训是其重要的职能之一。因此,学校高度重视“国培计划”的申报、组织与实施工作。
(一)统筹安排,整体布局。
学校把“国培计划”的工作列入到了历年的学校重点工作计划,成立学校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整个学校培训项目的总负责人,分管副校长主抓具体的培训工作,设由具体的培训项目统筹管理部门牵头负责组织实施(因机构设置变化,先后由干训部、项目办、继续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培训学院具体负责),学校党政办、教务处、财务处、宣传部、后勤处、保卫处等部门参与指导与实施,各二级教学学院院长纳入领导小组。以跨部门合作的方式推进国培计划项目执行的良好格局已经实行。
(二)专业组织,有力保障。
充分发挥我校一体化的培训功能,在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的基础上采取跨部门联动,以合作全力推进项目实施。
1.实行三级纵向管理。构建“国培计划”项目管理的三级纵向管理体系,统筹协调,合作共赢。为确保项目实施,我校形成了学校领导、培训学院、各二级学院三级纵向管理体系,由培训学院作为国培区培统筹管理部门,承担项目政策解读、项目申报、审评、过程监控、绩效考评等职责;各二级学院分别成立了由院长和项目首席专家负责的培训管理团队及学科专家团队,承担学科项目的具体设计与实施。统筹协作,形成学校合力,发挥一体化的高校培训功能,有效促进了更多的二级学院参与国培区培计划项目的申报与执行。
2.建立常态化的专业管理机制。通过强化制度建设,优化过程指导,加强沟通反馈、有序组织和推进培训工作,制定培训工作计划安排表、确保项目顺利进行,严格执行培训班的管理考核等措施建立常态化的专业管理机制。
3.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基于高等院校自有的办学与基础设施的优势,学校及校外培训场所为培训项目的组织实施提供了便利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服务设施,能最大化地满足培训需求,在食宿安排方面厉行勤俭节约,加强安全管理和卫生管理,服务规范,态度好,质量高。在后勤方面,要求做好学员培训期间的每一项工作,确保学员的学习环境良好,身心愉快。在教室的利用、专家的聘请、学员食宿等方面,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尽可能给各项目提供帮助和支持,并做好相关的协调工作,使得项目的首席/执行专家更能专心于培训的设计与实施工作,以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培训任务。
三、“国培计划”培训工作举措与成效
(一)主题设计鲜明,培训独特务实。
当前,广西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广大中小学尤其是乡村中小学需要紧迫解决学校发展定位、校本课程建设、课堂教学能力提升、图音体紧缺学科教师教学、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等问题。因此我们的项目在设计与实施上都要求紧扣乡村教育发展的热点问题,直接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促进他们的教育教学改革。
为此,我们在聚焦于基础教育改革需求的基础上,经过训前调研、训中强化、训后跟踪、迭代升级等方式进行了主题鲜明的设计,准确清晰、合理可行的培训目标,充分满足学员需求。
1.训前调研,了解学员需求。在学校层面,对培训项目进行了统一的训前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教师的教育教学情况、教学实施情况、学习培训情况以及培训需求等。同时,要求每个项目都要做好充分的训前调研工作,多次强调每个首席/执行专家都要根据本学科特点,以各种方式进行训前调研,深入了解学员的教学不足与培训需求,根据培训需求制订出适切的培训方案,做到按需施教。
2.根据训前调研调整培训方案。根据训前调查结果以及学员到校后的培训需求,制订出适合培训班的培训方案,同时适当调整培训课表的内容,做到按需施教,使培训内容更加精细而完整,使培训更好地服务于参训学员。培训过程中召开学员座谈会,及时了解学员学习动态,安排好学习进程。
3.集中培训活动结束后,及时总结提升,更新迭代。并能具体运用于训后的跟踪指导过程中。
(二)优化培训课程,强化实践环节。
根据实施素质教育和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和参训学员专业发展需求,强化理论性与实践性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1.我校所承担的绝大部分国培项目,都能根据“国培计划”课程设置与实施素质教育和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安排教师职业道德课程、师德师风建设、传统文化与中华美德、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等课程内容,达到实施素质教育和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2.课程设置合理,主题鲜明,内容针对性和实效性强。特别注重围绕乡村骨干学科教师、中小学校长、乡村教师培训团队的特点主题和目标来合理设置。
3.针对不同类别、层次、岗位教师的需求,以问题为导向、案例为载体、教学技能提升为主要内容,分类、分科、分层递进式设计培训课程。
4.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所有项目的实践性课程均不少于培训课程的50%。大部分的实践性课程都超过50%。
(三)盘活优质资源,多方参与共赢。
我校基于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所具有的自身优势,通过众筹培训团队,建设培训基地,扩大本土优质经验交流等多种方式,多方参与,合作共赢,共同生长。
1.我们严格按照“国培计划”自身和区教育厅的要求,合理配置培训团队中授课教师结构。做到高级职称比例不少于60%,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比例不少于50%,区外专家原则上不少于35%,授课教师均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本学科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培训管理组织机构健全,有主管领导和项目负责人,配备专职管理人员,落实首席专家制度。我们还注重发挥专业优势,打造校内学科专家团队。我校目前有七个二级学院参加国“国培计划”的培训项目,校内学科专家在反复论证培训方案、设计培训案例、整合培训资源、研究培训形式的过程中,学科专家团队日益了解基础教育一线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开展相应培训研究,越来越多的教师成为了专业的教师培训者。目前,我校有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2人、自治区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27人。
各类国培计划和区培计划项目的专家团队,我们做到两个优化,一是省内外专家搭配,省外专家不低于25%,二是优秀教研员和骨干教师不低于50%。广西教育学院经过长期的构建,形成了省内外结合、高校一线结合、专家与学员互动生成、动态发展的专家团队。
2.发挥资源优势,邀请优秀省内外专家、教育行政部门和优质学校管理者担任培训者,合作参训。
3.发挥学科优势,建设培训基地学校,为学员提供专业发展平台。我校的教师培训已经和区内50多个各级各类一线优质学校构建了教师培训基地合作关系,形成了教师培训基地网络,利用优质基地资源强化学员实践环节,为学员的培训实践环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加强计划落实,做好质量监控。
所有培训项目均要加强培训计划的落实,严格按照培训方案进行培训。各培训班进程按计划执行,进展顺利,培训课时、培训师资不偏离原定培训方案;能根据培训对象需求作适当调整与合理完善,培训活动各环节实施到位。各培训班在制定培训方案时,确保专家团队的构成合理、科学,区内外教师和一线教师的比例符合相关要求。学校要求各个项目严格按照培训方案进行授课,坚决高效执行培训方案。
各项目在加强培训计划的落实的同时,做好质量监控。学校培训质量监控体系科学完善,能有效落实训前、训中、训后调研;监控方式多样,注重过程性监控,突出问题解决和行为改善,促进学员有效学习;能根据培训实际、培训者反馈和学员意见建议,及时适度、合理调整教学安排,改进管理行为;按时完成自评总结报告,问题分析准确,改进措施有效。
四、“国培计划”工作实施经验
(一)以人为本,注重实效。
在培训方式和模式趋于同质化的大环境下,如何提升培训实施是各大高校和培训机构必须面临的实际问题。从我校所承担的国培项目来看,每年的绩效评估均能名列前茅,学员整体满意度高。这得益于我们一直秉承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注重培训实效的项目实施和监控方案。每次培训项目结束后,我们通过座谈及问卷调查的形式,及时充分了解学员对我校举办的培训项目的满意度。从历年来我们收集到的各培训学科调查问卷来看,绝大多数参训学员对我校培训项目的培训方案设计、组织实施、项目管理、后勤保障等方面总体评价满意度均在97%以上。
在培训的组织实施过程中,所有项目均要求严格按原计划规定的时间内按时、按量、保质、顺利地完成。保证培训结果与培训方案的预设目标相一致,吻合度高,学员合格率达标,确保学员的培训内容能真正用于教育教学实践。
(二)深耕细作,打造精品。
如何充分利用校内优质资源,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并形成合力,把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进行一体化的设计,是我校在实施培训项目时自身具有的优势之一。从我校所承担的国培项目来看,内容主要涉及到农村骨干学科教师培训、乡村中小学校长培训、乡村教师培训团队置换脱产研修、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团队递进式研修、送教下乡等。这也把我校的学科建设和培训内容进行了深度融合。并在相关领域进行持之以恒的打磨和迭代。除此之外,我校还承担了数次教育部主办的乡村小学校长助力工程示范性培训项目,逐步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培训项目精品内容。
(三)校地合作,共建共赢。
在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根据项目县(校)的实际需求,设计个性化的项目培训内容,以校地合作共建共赢的方式,以项目培训的方式定制化、系统性、可持续地提升项目县(校)的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