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成效 >> 部分高校经验介绍 >> 正文

依托师范教育办学优势,充分发挥边疆性、民族性、师范性办学特色,扎实开展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国培计划”实施十周年工作总结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是2009年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实行“区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的历史可追溯到1939年成立的广西省立崇善师范学校,历经广西省立龙州师范学校、广西省龙州师范学校、南宁专区(地区)龙州师范学校、南宁地区第二师范学校、南宁师范专科学校、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312月,原南宁地区第二民族师范学校并入学校,组建成新的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阶段。

开展中小学教师职前教育70多年的历史沉淀,使我院形成了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的明显优势。2010年,是国家全面启动实施“国培计划”的第一年,我院成功获准承担“国培计划(2010)--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初中数学班30人的任务,是广西20所本科院校中,承办2010年“国培计划”非远程培训项目的10所院校之一。标志着我院具备了承担国家级教师在职培训项目的条件和能力。从2010年起至2019年的十年间,我校立足南疆,依托学校在师范教育方面的办学优势,充分发挥学校边疆性、民族性、师范性的办学特色,连续十年每年都承担至少一个以上的“国培计划”培训项目,为地方培训了大量的中小学教师,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以及边境地区基础教育以及贡献了应有的力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十年来承担“国培计划”培训项目情况总结如下:

一、“国培计划”项目概况

 2010年以来,学校充分利用重点培育教师教育基地的优质教学设备为地方基础教育的在职教师开展各级各类教育教学培训,连续十年承担多个“国培”、“区培”项目及县市级的教师培训,为提高地方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做出了重大的贡献。2010年,是国家全面启动实施“国培计划”的第一年,我院成功获准承担“国培计划(2010--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初中数学班30人的任务,是广西20所本科院校中,承办2010年“国培计划”非远程培训项目的10所院校之一。2010-2019年承担“国培计划”培训项目数33项,76个班次(按学科分班),承训总人数:4887

 

二、主要工作措施及成效

(一)培训的组织与保障。

1.组织领导与管理制度。

学校高度重视“国培计划”、“区培计划”等教师培训项目。2010年,学校首次承担“国培计划(2010--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初中数学班30人的任务,当年1012日立即印发《关于成立2010年“国培计划”项目初中数学学科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班组织管理机构的通知》(民师院发〔201041号),成立了由学校领导领导组成的“国培计划”的项目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办公室(设在继续教育学院),由继续教育学院负责项目的统筹与协调,各承担培训任务的二级学院也相应成立了各项目学科领导小组,组建首席专家负责制的培训团队,负责培训的前期调研、课程设计、培训实施、班委组建、班级管理、学员生活与食宿管理、教学场地布置与设备的落实、项目材料收集和总结、项目的绩效考评等。2012年,学校印发《关于印发<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国培计划”项目管理规定>的通知》(民师院办发〔20126号),对我校承担的国培项目具体管理做了明确的规定,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为“国培计划”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2.培训方案制定与完善。

我校非常注重对每个项目的实施执行方案的制定与完善,在教育厅下达培训任务后,根据《“国培计划”课程标准》、教育部、教育厅评标专家意见和教育厅的具体要求,到广西区内以及崇左市各市县区等地的多所学校开展调研,根据调研结果,结合实际,多次讨论制定实施培训方案。同时在训前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访谈,邮件联系等收集学员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疑难问题,以便专家组了解学员的培训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的课程设置,形成学员手册予以落实。通过多次反复修改写成的方案具有如下特点:

1)培训目标:目标清晰、定位准确、分析合理、方案可行。

2)培训课程:设置合理,内容针对性和实效性强,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所有项目的实践性课程都不少于课程的50%

3)培训形式:强调形式多样,注重师生互动和学员探讨。

4)培训团队:授课教师结构合理;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学一线名师占一定的比例。

3.精心制定学员手册,为学员准备学习用品及资料。

根据培训实施方案,各培训项目组精心制定学员手册,从学校简介,学员须知,到项目背景,研修目标,时间计划与课程安排,研修内容、方式,学员学习要求,项目培训管理团队,项目首席专家和授课专家简介等都包含在内,涉及培训的方方面面,并于训前由班主任发放到学员手中,使学员对整个培训过程的各方面均了然于心,同时我们还为学员配备学员项目文件包、笔、笔记本等,学习资料选配,由项目专家组选配正版师培书籍;尽量收集所有专家的上课课件及配套的电子文本资料,由班主任发送给学员。

4.教学场地与设备条件。

我校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示范性教师教育基地”,教师培训设施很完善。学校目前有近200多间多媒体教室。对所有承担培训项目我们均配有小班专用的多媒体教室和大班多媒体报告厅,对培训教学需要到的设备和场地,教务处和学校教育技术中心都能及时调配各类计算机机房,微格教室、心理实验室等“教师技能实训室”满足培训各方面的需要。

5.学员生活安排与住宿服务。

2010年起,我校为了做好“国培计划”项目的实施工作,改造学校第10栋学生宿舍楼为培训住宿楼,提供学员住宿,2016年起,由于校内住宿紧张,主要安排学员在校外宾馆住宿,2018年我校第21栋公寓楼(主要用于培训住宿)正式启用,来校学员我们均安排在校内培训楼住宿,但由于条件所限,无法满足所有项目的学员在校内住宿,所以除了一些项目学员安排在校内外,部分学员安排在校外宾馆住宿,每天公交车接送到学校培训。所有学员住宿为两人一间,提供热水,网络,为学员配备基本的洗漱用品,所有学员的就餐安排在学校食堂,每个学员在集中培训期间,每天补贴伙食费40元,全部打入学员饭卡。

(二)培训的实施及推进。

1.科学设置培训课程,妥善做好课程教学及活动日程安排。

一是严格执行《“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简称《标准》),二是自选课程以突出地方性和满足参训教师需求为选择指标。各项目承训单位根据制定的项目实施方案,针对参加培训学员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定培训主题,增加课程中的互动和实践性活动,突出学员发展为中心,学员需求为导向,实践问题为核心,经典案例为载体,立足一线课堂,聚焦教学问题,提升教学智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积极收集学员反馈意见,交由培训团队,专家组分析研判,科学动态调整课程内容。同时根据课程设置,我们精心遴选了授课专家,妥善做好课程教学以及活动的日常安排。这些,都在各个培训项目的学员手册中得到体现。

2.实行首席专家制及双班主任制度。

       项目实行首席专家制。首席专家都是校内在相应学科的资深教授或在研究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副教授,他们当中有的还是校级领导或二级学院领导,他们能有效地调配校内外资源,首席专家责任制贯彻比较彻底。

实行双班主任制度。所有学科都有两个班主任,一是教学班主任,二是行政班主任。安排学科负责人或项目策划者担任项目班的教学班主任,项目所在的二级学院办公室主任或有较强协调组织能力的老师担任行政班主任。

3.班级建设与组织管理。

       各学科成立了班委,设置了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宣传委员等。班委协助班主任和教师完成考勤、研修学习和实践、班级文体活动的组织等工作。同时还组建了各个学习小组,期间安排丰富的实践活动,除常规的听课交流外,我们还安排了“同课异构”、专家讲座、示范观摩课、参与教研组活动、教学专题调研等活动。为他们加强沟通、分享教学教研体会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4.培训实施与实践环节落实。

各项目培训进程均按照计划执行,进展比较顺利,培训课时、培训师资不偏离原定培训方案,在实施培训过程中也能根据培训对象需求做适当调整与合理完善,培训活动各环节都能实施到位。各个项目均安排了实践环节,各学科组织学员到相关的基地进行观摩交流。有的还组织了公开课、同课异构、说课比赛等活动,如2019年转岗教师培训项目(小学体育)最后还安排了技能展示汇报活动。学员在参加培训后,能完成学科的课程设计、以及磨课汇报,撰写反思报告等。

5.学员到位及考勤管理情况。

对于校内的培训班,均安排有在校本科生志愿者作为班主任助理,协助班主任组织考勤和服务学员。学员实施签到,学员确实有事,必须履行请假手续,1天以上2天以内,需送培学校签批,2天以上,需送培县区教育局批准。

6.培训工作简报。

各学科项目在培训的过程中都有培训简报,简报都是各学习小组收集学员在培训中的体会、感受、思考、收获等汇总制作,一个阶段出一期,每个培训子项目至少有3期以上,最多的有12期。

7.优质资源利用与开发。

各学科的讲座、培训和活动,都能进行影像记录,再加上培训课件和讲稿,形成培训资源。这些资源最后分享给学员,以便训后学员继续研修和借鉴。同时,我们鼓励开发学员自身的资源,包括个人的教学案例、课例、教学事例、教学经验等,召开座谈会交流教学经验,实现交流互动中的同伴互助。

8.后续跟踪安排计划。

各学科均设计有跟踪服务方案。各学科培训结束后,把学员分组安排专人跟踪指导,利用学校网络、QQ群、微信群、电话等交流平台,对参训教师进行网络跟踪指导,解决学员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9.培训档案建设与管理。

建立的学员档案包括:学员个人信息表,培训学员培训总结,小组研究课(示范课)的材料、学习感悟、专家培训体会、培训简报,学员培训期间的作业等。

10.经费开支预算安排。

各项目均有经费预算方案,预算有调研与方案研制经费、教学资源费、聘请培训专家食宿费、专家讲课酬劳,资料费、教研活动费、协同方运作经费、项目结项评估费、业务费等,严格按预算方案执行经费开支,所有支出都有详细依据。

(三)培训的成效和影响。

1.专家授课的质量及效果好,基本上能按要求做到“需求导向、技能导向、实践导向、问题导向”,给学员留下深刻印象和启发。学员通过培训,更新教学和管理理念,也反思自己工作实践中行为,通过培训学到了新的教学和管理方法,提高了技能。

2.学员对培训整体效果的满意度测评。历年来承担的各个项目各个学科的培训都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学员对于培训整体效果的满意进行了测评,结果标明:

1)学员对项目整体水平满意度高。

通过历年对学员的满意度评测结果表明,学员对项目整体满意以上的占 95%,学员不满意的评价子项 主要集中在“住宿条件与服务质量”和“用餐与服务质量”两项,主要是由于我校逐年扩招,校内住宿紧张,所以只能安排学员住校外酒店,酒店离培训地点较远,往返培训学校和酒店,时间比较紧张,为学员生活、休息带来不便。

2)学员对课程设置及授课教师评价高。

学员对我校所开设的课程是满意的,对各任课教师的评价是中肯的,学员普遍认为学有所成。

3.对项目管理团队及服务态度给予肯定。各班均配备双班主任,教学班主任负责培训方案的落实和班级活动的设计组织,行政班主任负责解决学员学习及生活中的事务问题。同时,各学科还配备学生志愿者为参训教师做好学习和生活服务。随时解决学员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班级的管理团队还组织了球类比赛等文体活动。由于团队的服务细致到位,学员对服务的满意度评价还是比较高的。

三、工作亮点及特色

我们的工作亮点及特色主要是:依托学校的师范教育办学优势,充分发挥学校师范性,民族性,边疆性的办学特色,立足边疆地区,扎实开展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

长期以来,我校地处边境、民族、欠发达地区,始终秉承“进德修业、崇学善成”的校训和“扎根基层、甘于奉献”的办学精神,以为基础教育培养优秀师资为己任,大力发展教育学学科,在多年的办学历程中逐步形成了鲜明的师范性、民族性、边疆性办学特色,成为了边境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人才库和智力库。

学校办学历史悠久, 作为崇左市唯一一所公办的本科师范类院校,师范教育一直是我校传统的优势专业,形成了“教----评”五位一体的师范生培养模式,为边境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师资。我校与边境民族地区21所中小学建立了合作共建关系,积极对接一线中小学教学的实际,共同探讨解决教育教学的问题。

在开展“国培计划”项目培训过程中,我校依托学校在师范教育办学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学校师范性,民族性,边疆性的办学特色,针对边境民族地区文化多元、基础薄弱的特点,加强与崇左市本地政府部门、教育部门以及众多中小学在教师培训方面的合作,与边境民族地区中小学建立合作共建关系,通过送教下乡的培训方式,深入边境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教学现场,与参加“国培计划”培训项目的一线教师研讨解决边境、民族、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开展边境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课程与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扎实开展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为提升边境民族地区中小学家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边境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师培训中心策划 2020年8月
备案号:桂ICP备0500094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1070200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