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 奋发有为 努力谱写国培华章
——广西“国培计划”实施十周年工作总结
2020年是“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或“国培”)全面启动十周年。十年来,广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紧密围绕全区教育重点工作,坚持以示范引领、雪中送炭、促进发展为宗旨,以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为总目标,不断深化教师培训改革,健全教师培训管理机制,完善教师培训支持服务体系,培训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校园长超过80万人次,对乡村教师完成两轮的全覆盖培训,为广西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提供强有力师资保障。
一、基本情况介绍
(一)基础教育事业发展情况
2010年“国培计划”项目启动之时,广西共有幼儿园5349所,专任教师3.11万人;小学13942所,专任教师22.02万人;普通初中1974所,专任教师11.87万人;普通高中463所,专任教师4.21万人;全区小学、初中、普通高中生师比分别是19.5、16.9、17.9。截至2019年底,广西共有幼儿园13112所,专任教师9.58万人;小学8036所,专任教师26.71万人;普通初中1753所,专任教师14.24万人;普通高中490所,专任教师6.31万人;全区小学、初中、普通高中生师比分别是18.5、15.5、17.3。
(二)“国培计划”实施基本情况
“国培计划”是教育部、财政部为适应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整体素质提出要求,加强教师培训工作,于2010年启动实施的一项重要举措。“国培计划”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包括示范性培训项目、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培训项目。其中,示范性培训项目由教育部、财政部直接组织实施,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培训项目则是在教育部、财政部统筹规划和指导下,由中西部各省份组织实施。
2010年-2020年间,教育部、财政部共下拨9.64亿元专项经费支持我区开展“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培训项目,培训类别涉及顶岗置换、集中培训、远程培训、网络研修与校本整合、送教下乡等类别,培训群体涵盖全区农村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特岗教师、校园长、特教老师、教师培训团队、培训管理者队伍等群体,共培训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校(园)长81.9万人次,完成了两轮乡村教师全学段、全学科、全员覆盖培训,较大地提升了我区农村地区校长教师队伍素质。
2010—2020年全区国培人数和经费情况统计表
年份 |
国培人数 (单位:万人) |
国培经费 (单位:万元) |
2010 |
5.4 |
2600 |
2011 |
5.2 |
3900 |
2012 |
5.3 |
6700 |
2013 |
6.9 |
7900 |
2014 |
11.1 |
10200 |
2015 |
7.5 |
11000 |
2016 |
6.3 |
11100 |
2017 |
7.6 |
10300 |
2018 |
5.9 |
10100 |
2019 |
5.8 |
10600 |
2020 |
14.9(规划) |
11980 |
合计 |
81.9 |
96380 |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师资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本、强教之源。教师培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国家和自治区高度重视教师培训工作,出台了系列政策制度文件。2010年以来,我区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教育规划纲要、教师工作会议精神,立足广西,以实施“国培计划”为抓手,按照“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基本原则,统筹规划,多措并举,大力推进教师培训工作,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中小学师资队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完善培训政策顶层设计。
广西率先出台《广西中小学(中职)教师培训“十三五”规划》,整体统筹部署,推动各地分层、分类、分段开展教师全员培训。配套出台《广西中小学(中职)教师培训项目承担院校(机构)遴选管理办法》、《广西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管理办法》、《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中职)教师培训学分认定登记管理办法(试行)》、《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国培计划”、“区培计划”绩效评估实施办法(试行)》、《广西“双师教学”模式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16-2020)》、《关于实施全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广西本级中小学及职业院校教师培训项目支出定额标准》等7个教师培训重要文件。此外,争取到自治区财政部门支持,明确要求市县要按当地教职工工资总额的2%核拨教师培训经费,中小学校要将生均公用经费的5%用于教师培训,使教师培训经费来源有了长效机制。培训政策的完善为规范培训管理,提高培训质量,激发院校机构参与培训工作的积极性,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政策保障。
(二)深化培训模式改革。
一是改进培训内容。依据国家制定的培训课程标准,做好培训需求调研,科学诊断教师培训需求,确定培训主题,分类、分科、分层设计培训课程,提升培训针对性。二是创新培训模式。由原来单一的集中培训、置换脱产研修、远程培训,发展成现在的集中培训、跟岗研修、送教下乡、教师工作坊、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等多种途径共同开展,并积极推行网络跟进研修与课堂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推进实践性培训、案例式教学和参与性培训,强化基于教学现场、走进名师名校课堂的培训环节,通过现场诊断和解决实际问题,采取跟岗培训和情境体验等,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培训指导能力,实现学用结合。三是实施“双师教学”模式试点项目,积极推动市县教育局与高校协同创新“政府+大学+市县培训机构+中小学” 四级多方联动机制,打造了乡村教师不离岗、不离校、不离班的“互联网+”乡村教师培训新模式。四是探索建立“自治区抓重点、市县保全员、学校重应用”的四级培训联动机制。五是采取统筹项目规划、统筹实施机制、统筹机构遴选、统筹经费使用、统筹绩效管理等“五个统筹”举措,推进教师培训重心下移管理改革,落实市县培训主体责任。
(三)构建四级教师支持服务体系。
按照“省级统筹、分级负责、有序衔接、协同推进”的原则,以国培项目管理为驱动,建立“自治区、市、县(市、区)、学校”四级联动、分工明确、权责清晰、有效衔接的四级教师支持服务体系,构建常态化运行机制,持续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自治区将超过一半的国培经费下拨各市统筹组织实施,向下传导压力,倒逼市县重视并积极加大本级教师培训机构和能力建设,配备专职管理人员,落实培训专项经费,提升自身培训项目管理和实施能力,逐步完善教师支持服务体系。市级教师培训机构从2010年的2个发展到目前的14个,实现全区各市全覆盖;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从2010年的24个发展到目前的75个,实现全区占比达到68%;学校基本都成立了校级教师培训管理机构。自治区、市、县、校四级教师支持服务体系下沿得到了拓展和夯实,全区教师培训管理由“简单划分”向“专业谋划”转变,为基础教育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服务的中坚力量进一步增强。
(四)推进培训信息化和专业化发展。
一是推进培训信息化管理。开发使用“广西中小学教师培训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全区共建共享的教师培训“大数据”资源库,实现培训项目申报、评审、学分认定及证书查询打印、绩效评估等信息化管理,提升教师培训信息化管理水平。二是建立“培训智库”支持。自治区组建了由53名区内外优秀教师培训专家组成的国培专家指导委员会和由1000多名来自一线教师、教育教学专家、行业技术能手组成的培训专家库,加强专家工作组对项目规划研制、实施过程的专业指导;遴选并推广一批我区项目实施优秀案例,建立本地教师培训资源库,优化凝练培训项目。三是加强培训者和培训管理者两支队伍建设。通过任务驱动、培训研修等方式提升方案设计、组织研训、探索区域培训模式等方面的能力,为提高培训质量、探索有效的培训模式提供智力支撑。通过实施持续两年的递进式研修的省级教师培训团队和县级教师培训团队项目,打造50名省级教师培训核心专家团队和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团队。培训任务下移倒逼市县积极构建两级教师培训团队,市级教师培训团队从2015年的4个发展到目前的14个,县级教师培训团队从2015年的45个发展到目前的106个,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团队从2015年的0个发展到目前的36个。
(五)强化培训质量监管。
一是采取有效措施,择优遴选培训单位。优秀培训机构是实现高水平培训的基础。我厅非常重视培训机构遴选工作,严格依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标准要求,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邀标、自主招投标、政府采购公开招投标、“资质(定点)政府采购+内部遴选”等方式,不断优化招标细节,择优遴选具备相应培训资质、学科优势强、培训经验丰富的培训机构,自觉接受社会公众监督。二是强化培训过程监控,促进培训质量提升。推行全过程质量管理,训前组织需求调研,根据学员培训需求优化培训项目设置;训中开展质量监测,安排专家到培训现场,通过实地考察、听课、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诊断,确保培训过程不走样、培训质量有提高;训后开展专项视导调研,组织专家组通过听汇报、访谈、看材料、实地走访等方式,深入了解各地培训实施情况,促进项目提质增效。三是强化绩效考评,建立奖励约束机制。坚持每年开展年度项目实施工作总结和绩效评估,及时了解执行情况、总结经验,科学考评实施成效,并将年度绩效考评结果与下一年度资金和任务分配挂钩,确保培训落到实处。
(六)打造培训本土品牌。
自2016年来,以实施 “双师教学”项目为抓手,依托广西城市优秀教师,同步录制、同步应用、同步开发基本覆盖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广西本土化课程资源,为乡村学校提供系统化、长线程、引导式的优质教育资源。依托广西师范大学和南宁师范大学,整合自治区、市、县、校四级教研训资源,培育四级培训专家团队,构建四级多方联动机制,形成以自治区级团队为指导、市(县)级常态管理和专业支持为基础、教师工作坊持续运行为纽带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依托互联网,打造网络研修平台,开展远程在线观摩、研讨交流、点评监测、课堂直播等教研训活动,创新乡村学校课堂教学组织和教师培训模式,形成互联网+乡村教师能力提升常态化运行机制。截止2019年,“双师教学”项目试点学科拓展到18个,课程资源建设累计达14890项,网络资源总访问量突破180万次,播放、下载资源达65万次,培训实验教师8000人次,实现线上线下教师混合研训模式从试点步入常态,培训方式从集中脱产间断式转向“工作即研修”常态化。“双师教学”模式被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采纳推广实施,我区在全国能力提升工程2.0省级管理者高级研修班上做典型经验发言。
(七)凝炼高质量培训成果。
十年来,广西突出应用导向,通过优化培训模式,创新培训实践,不断生成、凝炼高质量培训成果,教师培训影响力日趋扩大。《广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评价方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13年-2017年典型案例,出版发行的9本“能力提升工程”教师培训教材荣获2017年中国教育学会评审的教师培训最佳实践案例以及2018年广西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双师教学”项目得到国内主流媒体关注,中国教育报以《构筑多元帮扶体系,助力乡村教师课堂》为题作专题报道。项目实践案例《做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陪伴者》获评教育部“省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案例,《立足西部 聚焦乡村 主体联动 整体提升——“互联网+双师教学”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教育》案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基于“互联网+双师教学”国培计划项目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策略研究》课题获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2017年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立项,研究成果先后获得2017年广西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2018年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18年广西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并且多次在第二届“G20教育对话”大会、“2017年农村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一带一路教育对话:研究、决策与创新”论坛等重要学术会议上做经验分享。地市教师培训实践探索也取得喜人成果,横县教育局工作案例《五步式“送教下乡”,助推校本研训一体化》和凭祥市教育局工作案例《网络研修项目一体化体验式培训实施》获全国教师教育振兴暨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会表彰,入选首批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优秀工作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