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大做细,规范管理,办教师满意的培训
——南宁市 “国培计划”实施十周年工作总结
多年来,南宁市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和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国培计划”的文件精神,市教师培训中心秉承“培训即服务,品位即地位;认真只能合格 ,用心才能优秀”的工作理念,以“办教师满意的培训”为目标,加强组织领导,努力创新工作思路,扎实开展工作,稳步推进“国培计划”项目组织实施。以“国培计划”为引领,依托“国培计划”“区培计划”及市本级教师培训资源,构建多元资源服务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新架构。现将各项工作汇报如下。
一、教师培训体系整体情况
南宁市通过建立完善市县两级教师培训专业机构和制度建设,统筹、协同推进“国培计划”“区培计划”、市级培训、县级培训、校本研修五级培训一体化。
(一)政府推动,增强服务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
1.完善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
目前我市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到学校,均明确了负责教师培训工作的分管领导、牵头部门及工作人员,组建了市、县、学校三级培训管理队伍,形成了责权明晰、开放有序的教师培训工作体系。
一是市级层面形成了良好的教师培训联席工作和协调沟通机制,各部门齐心协力推进各项教师培训项目的开展。我市教师培训工作由市教育局统筹,市教育局人事科牵头,市委教育工委组织部负责组织教育行政干部培养培训、校长培养培训工作,市教科所负责教师教育高端人才培养培训,市教师培训中心负责市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和“国培”“区培”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目前我市教师培训中心已成立7年,核定编制16人,现在职在编14人,内部机构设置有办公室、培训室和研训室。
二是各县(区)建立了教师培训工作专门管理机构,专人负责教师培训工作,推动教研、科研、电教、培训等各相关股室和资源的通力合作,落实各项教师培训工作。2016年以来我市一直将各县区建立教师培训机构的情况纳入“南宁市教育常规工作绩效指标考评细则”内容,目前我市6个“国培计划”项目县(区)都建立了相应的教师培训机构,其他9个城区也成立了教师培训机构,配备了3-10人不等的专业从业人员,形成“有专业的机构,专业的人才做专业的事,人人都会设计项目”的良好工作氛围。部分县区初步形成了“研训一体”的整合,县区教研员和教师培训团队共同开展本地教师全员培训、送教下乡等本地培训。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充实人员,进一步完善县级教师培训管理制度,增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管理能力和服务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
2.建章立制,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为加强统筹、推进教师培训改革工作,我市2016年制定了《南宁市中小学(中职)教师培训“十三五”规划》,以建成完善的培训体系、优质的培训基地和科学的管理制度,完成对全区在岗中小学、中职教师不少于360学时全员培训,中小学、中职教师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形成“国家级培训-自治区级培训-市级培训-县区级培训-校本培训”相互融合、互为补充的培训格局,达到教师培训全员覆盖,教师能力素质普遍提高,教师培训基础能力明显增强为主要目标,规划设计的十大重点工程有:
教坛精英领航工程、学科带头人深蓝工程、教学骨干育秀工程、校长摇篮工程、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工程、幼儿教师能力提升工程、特殊教育教师多元化育才工程、乡村教师春雨工程、教师培训信息化工程、培训者能力提升工程等十大重点工程项目。
重点工程涵盖基础教育名师和中小学校领导干部培养;涵盖中小学和中职、幼儿园、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涵盖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乡村教师培训和培训管理者培养计划。目前,我市十三五规划十大重点培训项目均制定有相应的配套的实施方案,各项目开展效果良好。
为建立统一、规范、有序的教师培训工作体系,我市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文件,包括《南宁市教师培训管理办法(试行)》、《南宁市中小学(中职)教师培训项目管理办法》、《南宁市中小学(中职)教师培训学分认定登记管理细则(试行)》、《南宁市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南宁市教师培训考核制度》、《南宁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奖惩制度》、《南宁市教师培训专家团队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等,教师培训工作制度体系的框架基本形成,进一步夯实了全面推进我市教师培训工作的制度基础。
3.推动项目县全覆盖。
一是项目县区遴选覆盖贫困县区。自“国培计划”项目市统筹(2016年)以来,我市不断推动项目县建设,扩大培训覆盖面。到2019年,我市“国培计划”项目县覆盖五县两区(武鸣区和邕宁区),实现全市各县全覆盖、贫困县(区)全覆盖,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倾斜力度。
二是加强项目县教师培训机构专业能力建设,推动研训一体化。指导项目县做好县级教师培训规划方案,提高培训针对性。上林县积极探索“研训一体化”,县教育局教研室与师培中心进行人员、工作整合,学科教研员全程跟进县级送教活动,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上给予全方位指导,使得活动工作落地有声,成果有效。“国培计划”县级培训团队研修针对薄弱县区(宾阳县、隆安县)开展专项培训。宾阳县以“国培计划”为引领,通过教师自荐→学校评审→教育局审核过程,按不低于全县专任教师1:100的比例,公开遴选由教坛明星、学科带头人、一线骨干教师和教研员组成176人的县级教师培训团队,投入经费邀请南宁师范大学为其开展专项培训。
三是推动县级教师培训团队建立县区区域内培训常态化。各县区均建立了县级教师培训团队,并能以国培计划送教下乡、区培计划南宁名师走进乡村学校送教送培活动为引领,定期开展学科名师工作坊、送教下乡、返岗研修等主题式研修活动。宾阳县按学科学段分成16个送教送培小组,由学科教研员任小组首席专家,将送教送培活动扎根农村学校。并制定培训团队成员管理办法,对培训团队成员实施动态管理,根据工作情况与送教送培需求,每年进行调整。上林县教师培训团队学科送教送培开展15次,送教科目有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初中英语、数学、物理等。县名师工作室送教3场;各学区组织的送教42场。马山县整县参与“双师教学”模式改革的试点县,共有2982名中小学教师可免费利用“双师教学”优质资源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有效解决优质师资和教学资源紧缺的困难,有力推动中小学校教学质量整体提升。马山县教育局与南宁师范大学共同研创了“三双计划”,推动“国培计划”与县级培训、校本研修深度融合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
四是我市“国培计划”项目县中已有四个项目县建设有教师培训基地,能满足参训学员的食宿需求,具备实施县级教师培训的基本条件。宾阳县整合教研与师训机构,成立教师培训中心,将县教师进修学校和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作为县级教师培训基地学校,由师培中心统筹管理。以县级教师培训基地,初步形成教育局抓策划与协调、培训基地抓实施与管理的教师培训管理新模式。
二、推进培训工作主要做法
2013年-2019年,我市共选派教师约2.2万人次参加“国培计划”自治区级以上项目培训。2016年-2019年“国培计划”市统筹项目共安排经费2809.48438万元,设置项目共34个,培训中小学乡村教师约1.1万人次。通过以下方面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培训质量提质增效:
(一)国培1.0周期推进两个统筹,教师培训设置一体化。
一是统筹规划培训项目,以培训团队研修为龙头,优化培训团队研修、送教下乡、网络研修、专家指导、校本研修等相组合的培训模式,对乡村教师开展周期性递进培训。指导“国培”项目县五类项目一体化设计,以培训团队研修“育种子”,送教下乡培训和网络研修培训“促常态”,访名校培训和乡村校园长培训“抓重点”,重点打造一支区域教师培训团队和一支校(园)长管理团队,建立中小学教师全员专业持续发展的支撑体系;生成一批本土优质资源。
二是统筹实施,市级层面统一整合“国培计划”“区培计划”与市级培训项目,统筹实施。如“国培计划”教师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项目中的助学教师担任“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的辅导教师,在“能力提升工程”线下集中研修与校本实践测评活动中引领参训学员,进行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的深度融合,开展校本研修活动等。
(二)国培2.0周期分类施训,提升教师学科教学能力。
一是按照教师职业发展阶段设置培训项目,如特级教师培训、教坛精英领航工程、学科带头人深蓝工程、教学骨干育秀工程梯级设计,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二是重点提升教师学科教学能力,“国培计划”市统筹项目新教师培训、青年教师助力提升培训、骨干教师提升培训项目分学科进行培训,并由学科名师担任坊主开展网络研修进行集中培训后的跟踪指导,教坛精英领航工程、学科带头人深蓝工程、教学骨干育秀工程由学科专家、导师进行学科专业能力的指导和培养,市网络研修社区也根据学科分工作坊,由坊主引领新教师开展线上和线下混合研修;三是注重教育管理干部、教师所需各项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设置师德师风专题培训(师德教育巡回大讲堂)、教育现代化与信息化专题培训(信息技术1.0工程、2.0工程各项培训)等。
(三)需求调研深入化,立足学科更精准。
一是组织项目县填报培训需求,召开座谈会,开展“国培”项目规划前期调研工作。指导项目区县摸清教师底数,对各学段不同教龄教师制定不同培养培训策略,根据县区培训需求,精准分配国培项目各培训名额。二是设立专题调研小组,提出项目设想,进行专题研讨;与培训机构、高校专家多次沟通,打磨每一天的培训安排和培训课程,设定每一阶段的任务目标,形成“有成效、有体系、有特色”的培训实施方案。强调跟踪指导和学员的成果转化,在各项目招标标书的技术参数中,详细设置培训目标与各阶段任务,着重强调专家的跟踪指导工作安排需具体化。三是重点关注培训活动的计划性,培训对象的参与性。加大实践类课程在培训课程中的比重,对培训课程中形式多样的活动进行合理安排。如“国培计划”乡村幼教访名园项目,安排参训教师到南宁市优质幼儿园进行跟岗研修外,组织参训学员结合研修所得开展才艺展示比赛,学员通过组织比赛参加比赛的过程,感受校园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四)严格准入,择优遴选教师培训承担机构。为高质量完成“国培计划”“区培计划”项目和市本级培训项目,我市坚持以任务为导向,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原则选定具有相应培训资质、学科优势强、培训经验丰富的优质培训院校(机构)承担我市中小学(中职)教师。通过项目公开招投标、资质招投标与入围遴选的两种方式确定教师培训项目承担机构。通过政府公开招投标方式确定自治区内外高等院校、优质培训机构等多家单位承担培训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市各级教师培训工作管理人员与承担机构加强沟通,扎实推进项目,切实提升教师培训质量。
(五)培训管理“精细实”,保障培训质量。
进一步健全完善教师培训管理机制,通过“五个加强”做好各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对参训教师的跟踪指导,突出成果导向,通过回归课堂、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师参训前后变化成长进行科学的考核评价。二是完善学分认定登记管理制度,印发学分认定登记管理细则,指导市教育局直属学校、各县区做好教师培训学分认定登记工作,以学分管理为抓手激发教师的参训积极性。三是加强对培训承办机构院校的监测与评估,通过培训跟班记录、随机抽查听课、网络平台监测、学员与学校满意度调查评估等多种方式,开展对培训承办机构院校的绩效评估,抓实培训落地成效。加强对县区实施培训的统筹指导,对县区培训规划方案、国培区培项目的实施管理等工作进行定期、不定期的调研指导。四是加强推进培训工作规范化,管理有规章、实施有进度。合理安排培训时间,避免培训扎堆现象。五是加强培训资源的建设和宣传推广。通过培训实录拍摄、印发培训学员成果册、制作专题片等形式,建设可推广可借鉴的培训资源,营造良好的教师培训宣传氛围。
(六)聚焦“国培”资源,促进培训成果转化。
聚焦“国培计划”教师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项目、教师工作坊项目,结合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简称“能力提升工程”),构建远程培训资源开发来源库。以“国培计划”为引领,全面挖掘集中培训类的参训教师过程性生成资源,进行汇聚、分类、汇总,经过专家指导提炼,形成二次开发资源。依托南宁市教师网络研修社区网络研修平台,推动本地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为我市中小学教师开发提供了3587件微课程、56811件课例资源、17155件课堂实录等各类培训资源。
三、工作亮点
(一)深耕教师培训质量,打造教师培训精品品牌。
我市教师培训工作围绕“创新教师研修新模式”,以“国培”培训项目为引领,组织实施各级项目,构建多元资源服务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新架构,引领全员培训迈上新台阶。
1.高效整合,打造“国培计划”乡村教师工作坊研修新模式。“国培计划”乡村教师工作坊研修项目整合教师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工作坊研修子项目培训模式,有效利用教师网络研修平台,形成“以学科工作坊为引领,以乡镇中心校为中心点辐射村小”的线下校本研修为实践落脚点的创新型混合式培训模式。深入乡村学校,诊断改善实际课堂教学问题,打造“每县每学科一坊主-中心校学科组长-中心校+村小教师”的金字塔型乡村教师专业素质提升新路径。
2. 以“国培计划”-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项目为引领,配套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通过实施国培区培项目和市政府主导实施信息能力全员培训,为我市各县(区)教师培训工作带来了质的改变。一是各县区人民政府更加重视教师培训工作。全市12个县区都成立了教师培训机构,做到有机构管事,有人办事;二是各县(区)都按照文件落实了教师工资总额2%用于教师培训的经费要求,部分县区还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三是完善优化了学校信息环境,实现了网络环境校校通;四是营造了教师教学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氛围,从教学手段方法上推动教育均衡,在国培1.0周期及应用能力提升工程1.0中,我市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得到了全面提升。
3.搭建南宁市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平台,通过研修社区平台推进校本研修,延伸培训成效。
充分发挥“国培计划”“区培计划”参训学员的引领作用。一是组织参训骨干学员在南宁市教师网络研修社区中担任名师工作坊和示范性工作坊坊主,引领县区和示范校教师的工作坊研修。延伸“国培计划”“区培计划”的培训,开展训后远程研修活动。二是将“国培计划”“区培计划”参训学员骨干作为本地培训专家,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南宁市教师网络研修社区线下研修活动,在示范校的校本研修活动中发挥指导作用。2016年-2018年,我市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成名师工作坊10个,骨干教师工作坊120个,设立18个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示范学校40个示范学科工作坊,坊内有4800多名教研员、名师、骨干教师、普通一线教师在平台上进行修研活动,截止目前已形成1100多件课例资源。 三是加强参训学员训后回访和指导。如2016年-2018年组织“区培计划”南宁市统筹项目中市级教师培训团队及基地校建设培训项目的学员,在完成7天的区外集中培训后,把导师布置要完成的项目计划、方案、上传到南宁市教师网络研修社区,由项目承办方——广西师范大学项目组专家作为坊主,组织学员分坊开展工作坊研修,对学员提交的培训方案和基地校建设方案进行指导修改。联合高校力量,发挥网络研修平台优势,对学员的训后将培训成果的生成和应用提供了专家指导,在今年所有实施的项目中我们都增加设置了个人在平台上提交学习成果及训后反思环节,接受专家的训后回访和指导。四是我市“能力提升工程”配套“国培计划”-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项目共同实施,创新采用了“集中培训—远程研修—校本研修”相融合的混合研修模式。共同推进“四个一”线下研修(即完成一次检测、完成一次研讨、完成一次教学、完成一次展示)和实践测评活动,参训教师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融合,真正的将所学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在2个月以校为主要实施单位的实践测评活动中,推动校本研修的开展,推动了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的深度整合。
4. 项目整合,推进幼师国培项目园长-骨干教师-乡村教师捆绑衔接培训。
我市将2019年幼师国培计划三个园长培训子项目整合,形成公民办园长专题培训,在园长培训和骨干教师访名园培训结束后组建培养一支送教送培团队,到贫困县区(隆安县、上林县、马山县、邕宁区)进行幼儿园保育和幼师教育送教送培活动,提升幼儿园县乡村教师保育能力。每次送教送培活动还邀请了高校专家、一线城市名园长到场做高端示范引领讲座。活动收效甚佳,缓解了乡村民办幼儿园教师参训难的问题。
5.分段培训,突出跟踪指导强调培训成果转化与落地。
改进传统的形式单一、内容通识的“短平快”集中培训,我市教师培训中心创新教师培训模式,组织实施多样化混合型教师研修。教育人才和教师培训等高端培训采用区外集中培训和基地研修相结合模式。校长培训采用教育部指南中的“三段式”培训,包括区外集中培训与跟岗研修、返岗实践、进校诊断三阶段。乡村新教师、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培训采用分学科集中培训、区内外学校跟岗研修、线上工作坊指导的混合式培训模式。市直属学校青年教师和新教师培训采用学科工作坊研修(线上+线下)的形式,以各学科名师任工作坊坊主带领5年以下教龄教师开展学科教学案例为载体的研修。线上学知识理论重学科研讨,线下学教学技能重研磨实践。国培计划项目乡村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建设各子项均设置网络工作坊研修,通过名师引领的工作坊研修进行培训后的指导跟踪。其中,乡村新入职教师培训所有学员利用“双师教学”资源进行训后课堂教学学习,通过观摩分析城市教师课堂实录,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组织的学习和优化;并利用项目网络平台开展学科工作坊研修。
6. 突出培训成果转化和实践操作,打造本地培训品牌。
(1)送教送培精准扶贫,助力农村教育发展。“南宁名师走进乡村学校”送教送培活动在“国培计划”送教下乡的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更新提效,创新培训模式,深入贫困地区乡村学校,关注乡村教育,聚焦课堂教学,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助力教育脱贫攻坚。
再提升,充分发挥名师引领作用:2019年我中心从市精英领航、学科带头人深蓝、教学骨干育秀工程培养对象中遴选优秀教师,通过再提升培训,组建 “南宁名师”团队,分学科分组走进乡村学校,为乡村学校和教师提供个性化诊疗式帮扶。
帮扶实,农村学校得实惠:送教送培活动通过对帮扶的乡镇学校定点诊断调研、主题送教送培、定向跟踪指导等5个阶段,名师团队通过调研,诊断出帮扶学校师生课堂教学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为帮扶学校所在学区提供同课异构、小组评课议课、微讲座、经验分享、引领分组实践等形式的主题集中培训,分阶段在帮扶学校进行跟踪指导,持续对乡村参训教师返岗研修情况作出行动改进指导和反馈。
授人以渔,校本教研得保障:通过名师团队帮扶,所有受帮扶学校均已建立起校本研修和学科教研活动常态化机制,县区教育局也具备在本县区内组织开展类似帮扶活动的能力。2019年“南宁名师走进乡村学校”送教送培活动共培训教师12672人次。
(2)不忘教育初心,弘扬立德树人。作为南宁市教育系统师德师风建设系列活动的重要内容,南宁市师德教育巡回大讲堂项目宣讲活动围绕“立德树人,争做新时代最美教师”的主题,在市教育局直属学校、全市6个县区(开发区)进行巡回师德主题宣讲和全国中小学优秀德育工作典型经验分享。项目今年增加的全国中小学优秀德育工作典型经验分享环节传播和宣传了我市优秀德育工作典型案例,引导学校打造优秀德育品牌,促使学校管理者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思路,积极探索新时期师德师风建设和德育工作相互结合的新途径、新方法。
2018-2019年项目市级宣讲团在全市开展了31场集中培训,教师7377名教师、家长和学生代表参训。同时,以项目培养的县区级宣讲团骨干为主要力量的县区宣讲团和直属学校宣讲团,面向全市中小学教师进行了388场宣讲活动,覆盖教师77105人次。
(3)聚焦青年教师成长,推进校本教研常态化。南宁市教师网络研修社区聚焦听评课的校本实践活动。依托研修平台听评课系统,坊主、坊员分别上基于主题的示范课和常态课,并根据评课量表开展课堂评价。通过平台大数据分析,每节课生成一份评课分析报告。
名师引领下的线下集中研讨活动。通过分析网络研修与校本实践活动中的问题与困惑,由学科专家、坊主提出本学科观课评课主题,本坊坊员集中到坊主所在学校,围绕教学目标设定、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效果等开展为期一天的线下研讨活动,促进其教研能力的进一步提长。
采用多元化的教师结业评价体系。项目结束后,每位学员有一份结业评鉴表,包括自我评价、坊主评鉴、学科组长评鉴、科研处评鉴、校领导评鉴等五种角色的评价。同时,评鉴表中会注明网络研修、校本实践、成果展示等每环节的培训成绩。
四、培训成效
(一)精益求精,教师培训工作获多项殊荣。
1.市教师培训中心中心在2016年自治区教育厅的“国培”“区培”项目年度绩效考评中获第一名。2019年自治区教育厅“双师教学”模式改革试点项目(自治区深改项目)资源应用大赛中,获评优秀组织奖(5/12)。
2.以“国培”“区培”为抓手,在多年的教师培训项目组织实施中,形成了“培训项目七步走”的工作流程,不断总结经验,形成规范,工作经验获肯定及推广:
近年来共有4个市级工作案例获评为广西“国培计划”“区培计划”工作优秀案例,获评数量居全区第一。如:2017年获评“一个完善•三个统筹,推进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和“基于网络研修平台的培训再生资源开发与应用”2个优秀案例;2018年获评“探索‘三环立体式’师德教育新模式 构建师德与德育融合新体系”(南宁市师德教育巡回大讲堂项目)优秀案例;2019年获评“基于研修社区,开展多维活动,助力青年教师逐步提升”(南宁市教师网络研修社区项目)案例。
2016年教育部举办的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项目高级研修班上,中心做专项经验介绍,向全国同行分享了南宁市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方面的做法和经验。2018年中心在自治区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者高级研修班上做南宁市培训工作经验介绍。
3. 县区教师培训管理和专业服务能力发展势如破竹。各县区建立健全教师培训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专业人员;依托各级专项培训,为各县区均培育了县区级教师培训团队,建立县区级教师培训专家库约有900人。为县区建立教师培训常态化机制,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指导各县区积极开展区域内教师培训,并屡获佳绩。如:三年来共有3个县区(国培项目县:马山县、横县、武鸣区)获评自治区优秀工作案例10个。2016年横县教育局(教师培训中心)的《五步式“送教下乡”,助推校本研训一体化》,获评教育部首批优秀工作案例奖;2019年马山县教育局(教师培训中心)的《观察•诊断•建构:聚焦“课堂改进”的乡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及实践》,获评自治区基础教育成果奖特等奖。
(二)上下一体,夯实培训服务能力根基。
一是项目县区都成立了县级教师培训中心,配备专门人员,确保培训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成效。根据各县(区)教师培训机构的发展情况,以“国培计划”“区培计划”项目实施要求为引领,继续深入推进教师培训基地、培训团队、培训基地校的建设工作。目前,我市“国培计划”项目县中已有三个项目县建设有教师培训基地,配备有食堂、宿舍、报告厅等设施设备,能满足参训学员的食宿需求,具备实施县级教师培训的基本条件。马山县教师培训采用“1+2”的管理模式,即1个教师培训协调领导小组和2个教师培训执行部门(教师培训发展中心和教师培训基地)。两个执行部门采用“流水线”管理模式,教师培训发展中心主要负责方案策划、项目申报、专家聘任、学员报名等前中期工作,教师培训基地主要负责学员考勤、专家对接、食宿安排、后勤保障等中后期工作。两个部门分工协作,县级教师培训的承办能力、工作效率和培训质量均有大幅度提升。
二是加强项目县教师培训机构专业能力建设,推动研训一体化。指导项目县做好县级教师培训规划方案,提高培训针对性。上林县积极探索“研训一体化”,县教育局教研室与师培中心进行人员、工作整合,学科教研员全程跟进县级送教活动,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上给予全方位指导,使得活动工作落地有声,成果有效。“国培计划”县级培训团队研修针对薄弱县区(宾阳县、隆安县)开展专项培训。宾阳县以“国培计划”为引领,通过教师自荐→学校评审→教育局审核过程,按不低于全县专任教师1:100的比例,公开遴选由教坛明星、学科带头人、一线骨干教师和教研员组成176人的县级教师培训团队,投入经费邀请南宁师范大学为其开展专项培训。
三是各“国培”项目县遴选组建了本县教师培训团队,增强本地教师培训的“造血功能”。至2019年我市六县(区)教师培训团队共有925人,涵盖中小学各学段学科。仅2018-2019年完成送教下乡和校本研修等入校指导培训851次,本土教师培训团队培训中小学乡村教师1.2万人次。
四是我市“国培计划”项目县中已有四个项目县建设有教师培训基地,能满足参训学员的食宿需求,具备实施县级教师培训的基本条件。宾阳县整合教研与师训机构,成立教师培训中心,将县教师进修学校和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作为县级教师培训基地学校,由师培中心统筹管理。以县级教师培训基地,初步形成教育局抓策划与协调、培训基地抓实施与管理的教师培训管理新模式。
(三)以点带面,构建全员培训新常态。
一是在师德教育巡回大讲堂中,不仅培养市级宣讲团队,还为各县区培养了县区级宣讲团队骨干成员,通过他们把培训的效益最大化。2019年,项目仅支出160余万元,但通过市级团队、县级团队和直属学校团队的积极配合,全市就有5万余名教师得以聆听了师德宣讲活动;
二是“南宁名师走进乡村学校”项目规划中仅按3000余人安排项目经费,在项目落地实施时,通过积极推动,县区教育局纷纷抓住机会,组织乡村学科教师参加培训。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南宁名师走进乡村学校”送教送培活动共培训教师12672人次。该项目同等培训经费较传统集中培训效益,受训人数约翻5倍。同时,县区教育局以此为标杆,配套经费,共组织县级教师培训团队741人,开展主题式送教送培逾400次,培训乡村教师逾1.2万人。
三是南宁市网络研修社区2019年项目规划中专项训经费支持1600名市直属学校青年教师培训,在线下研讨活动和校本研修阶段,实际受益教师达到2136人。
四是推动县级教师培训团队建立县区区域内培训常态化。各县区均建立了县级教师培训团队,并能以国培计划送教下乡、区培计划南宁名师走进乡村学校送教送培活动为引领,定期开展学科名师工作坊、送教下乡、返岗研修等主题式研修活动。2019年宾阳县按学科学段分成16个送教送培小组,由学科教研员任小组首席专家,将送教送培活动扎根农村学校。并制定培训团队成员管理办法,对培训团队成员实施动态管理,根据工作情况与送教送培需求,每年进行调整。上林县教师培训团队学科送教送培开展15次,送教科目有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初中英语、数学、物理等。县名师工作室送教3场;各学区组织的送教42场。马山县整县参与“双师教学”模式改革的试点县,共有2982名中小学教师可免费利用“双师教学”优质资源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有效解决优质师资和教学资源紧缺的困难,有力推动中小学校教学质量整体提升。马山县教育局与南宁师范大学共同研创了“三双计划”,推动“国培计划”与县级培训、校本研修深度融合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
我市教育局将以组织实施“国培计划”为抓手,构建多元资源服务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新架构,迈向教师培训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