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实践应用管理 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玉林市“国培计划”实施十周年工作总结
“国培计划”实施以来,我市教育局在自治区教育厅、教师培训中心指导下,围绕提升教师整体素质为目标开展教师培训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自治区教育厅有关教师培训的实施意见和项目培训指南,特别是近五年,我市紧紧围绕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和服务脱贫攻坚组织实施市统筹的“国培计划”,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项目开设和实施情况。
在“国培计划”引领下,我市积极贯彻落实教育部历年“国培计划”实施意见,按照自治区教育厅和自治区教师培训中心有关部署,认真规划和实施我市教师培训项目。近五年来,我市规划了送教下乡、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工作坊坊主研修、教师工作坊研修、乡村教师访名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者团队研修、骨干教师提升培训、青年教师助力培训、新教师入职培训、优秀校长深度研修、骨干校长提升研修、初任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幼儿园园长办园能力提升培训、乡村幼儿园教师保教能力提升培训、幼儿园新入职教师规范化培训等项目。各项目从培训时间、培训形式、培训内容等方面都基本按照教育部的项目培训指南实施。
(二)经费下达和使用情况。
2015年国培、区培经费下移以来,下达到我市国培经费合计4919.61万元,各年经费总体呈增加趋势。区培、市培经费也呈增加趋势(历年经费情况见下表)。国培、区培经费均用于培训项目,与培训有关的调研、会议、评审、差旅等费用从市本级培训经费中开支。培训经费标准严格按照教育部、教育厅以及我市财政部门有关文件执行。每年我市项目都经过公开招标,完成全部经费计划。我市采用国库集中支付、分期支付方式,分别将预付款、结算款拨付到项目承担高校(机构),台账清楚。
表1:玉林市统筹国培、区培、市培经费统计表(单位:万元)
年度 |
国培 |
区培 |
市培 |
合计 |
2015 |
610.14 |
247.23 |
120 |
977.37 |
2016 |
682.16 |
336.5 |
140 |
1158.66 |
2017 |
997.29 |
370 |
140 |
1507.29 |
2018 |
830.43 |
355 |
550 |
1735.43 |
2019 |
886.59 |
335 |
540 |
1761.59 |
2020 |
913 |
379 |
540 |
1832 |
合计 |
4919.61 |
2022.73 |
2030 |
8972.34 |
(三)教师培训情况。
2015年以来,我市统筹培训各级各类教师合计达10多万人次。其中国培约37677人次,区培约36305人次,市培计划约31090人次(不含中小学继续教育全员培训人数)。
表2:玉林市统筹国培、区培、市培项目培训人数统计表
年度 |
国培 |
区培 |
市培 |
合计 |
2015 |
10617 |
3448 |
7500 |
21565 |
2016 |
7070 |
6667 |
6691 |
20428 |
2017 |
7439 |
12453 |
4401 |
24293 |
2018 |
6262 |
4544 |
1800 |
12606 |
2019 |
3514 |
7439 |
6928 |
17881 |
2020(计划) |
2775 |
1754 |
3770 |
8299 |
合计 |
37677 |
36305 |
31090 |
105072 |
二、工作措施
“国培计划”实施10年,我们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在顶层设计上下功夫。
“国培计划”重心下移五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和教育厅历年“国培计划”意见和项目实施指南,结合我市实际,做好顶层设计。
1.严格落实意见和指南。每年均认真组织学习和严格落实教育部和自治区教育厅印发的有关培训实施意见和项目实施指南,在意见和指南的指导下规划、实施我市教师培训工作。
2.构建一体化培训体系。我市一直坚持“国培引领,区市补充,县管全员,校管应用”的整体思路规划教师培训。由于自治区下达的“区培计划”项目属于自行设计项目,所以我市在按照“国培计划”实施意见做好国培项目规划的基础上,以区培、市培堵漏补缺。我市有专职教师近6万人,每年参加国、区、市培训的教师合计2万人左右,其余4万名左右教师则参加县级全员培训和校本研修。
3.项目规划结合地方实际。(1)做好需求调研。每年项目规划前均召开各县(市、区)培训管理部门和一线教师代表需求研讨会,征集各县(市、区)和一线教师的实际培训需求。(2)进行项目整合。“国培计划”虽然教育部已经提出了项目规划意见和实施指南,但仍然要结合地方实际进一步发挥的余地,比如2019年“国培计划”项目——县级教师培训者团队研修、中小学骨干校长提升研修、骨干教师提升培训等三个子项目,我市整合成“校本研修示范校建设培训”一个大项目。本项目培训对象为县级专兼职教研员、乡镇中小学校长、科组长。培训目标是促进项目县乡镇中心小学校本研修常态化、制度化开展。分目标是①提升教研员指导校本研修水平,培训期间深入校本研修示范校开展指导2天;②使中心小学校长充分认识校本研修的意义,学会制定校本研修规划、制度等,提升校本研修领导力;③使中心小学科组长学会组织科组研修,提升科组建设水平。(3)确定国培项目县。项目规划服务大局,服务脱贫攻坚,实现贫困县全覆盖。2015年以来,几乎每年都把博白县、陆川县、兴业县三个自治区级贫困县定为国培项目县,实现贫困县全覆盖。

(二)在项目管理上下功夫。
1.遴选机构,把好入门关。每年开好两个会,玉林市教师培训招标项目推介会和玉林市教师培训项目推进工作协调会,增进各县(市、区)、各高等院校、教师培训机构对我市每年教师培训招标项目设计思路的理解,提高项目申报和实施的针对性、有效性,遴选有资质、有能力承担我市教师培训项目的院校(机构)。
2.方案审核,把好方案关。我市每年均组织专家对中标的培训方案进行审核,使之符合项目设计要求。审核意见及时反馈给项目承担机构,机构修改后复审,复审合格后实施。
3.建章立制,建立规范关。“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市在要求机构贯彻落实教育部和自治区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的基础上,每年都不断完善项目管理的有关制度,逐步规范培训承担机构的行为。近年来不断完善和加强的各种相关培训管理制度。(1)签订安全责任状、学员培训纪律承诺书制度、(2)学员报到日汇报制度、(3)学员请假更换三级审批制度(4)培训方案解读制度、(5)推荐阅读书籍制度、(6)突发事件汇报制度、(6)现场监测跟踪制度、(7)“最受欢迎专家”评选制度、(8)训后跟踪服务制度、(9)培训绩效评估制度等。
4.过程监测,把好落实关。我市坚持落实项目监测制度、监测情况反馈制度。每项目均落实人员监测,管理人员不能亲自监测的,则委派学员监测。监测情况均及时反馈给培训承担机构。


(三)在学员管理上下功夫。
1.完善学员的选、培、管、用机制。骨干教师、名师、骨干校长、名校长等重点培养项目通过材料评审、面试等方式逐级选拔学员,其它项目均实行学员选送审核制,努力实现精准送培。我市2016年就开始采用广西中小学教师培训公共服务平台进行学员报送、审核,规范学员报送、审核工作,我市是全区14个地市中第一个使用平台进行学员报送和学分管理的。从名师、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中遴选部分优秀学员通过建设名师工作坊、学习共同体带动其它教师成长,近年来已建设市级名师、名校长工作室20个,2020年计划再建设名师、名园长工作室10个,合计30个;建立骨干教师学习共同体120个,开展各种培训、教研活动700多次。
2.建立学员请假、更换三级审批制度。学校审批确认请假、更换原因,县级培训中心备案上报,市级决定是否准假和更换。
3.建立签订培训纪律承诺书制度。制度实施以来,100%的学员签订了纪律承诺书,增强学员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
4.建立结果倒逼机制。培训机构对学员的约束能力非常有限,为了提高学员培训自觉性,我市对培训不合格的学员,认定当年继续教育不合格,且当年不再安排参加其它培训,学员的评优、评先、职称评审都会受到影响,倒逼学员自觉完成学习任务。
(四)在推动应用上下功夫。
1.推动校本研修,搭建实践应用平台。印发了《关于全面实施校本研修的通知》,强调学校要依托校本研修平台,推动返岗学员开展二级培训,开展实践应用和研究,推动培训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
2.推行“两段式”培训总结,引导实践应用。印发了《关于在学员中推行“两段式”培训总结的通知》,要求参训学员分别在培训结束和应用一学期后各进行一次总结,我们还给出的总结模板包含“学、思、行、至”四个方面,也就是从“学了什么?有什么感悟?将怎么应用?效果如何?”等四方面进行总结,引导学员开展实践应用。
3.加强训后跟踪,督促实践应用。为了督促学员应用,了解应用情况,我们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强送培人员训后跟踪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市县师训部门、培训院校(机构)、乡镇教师研修中心“三位一体”按一定比例做好辖区内学员训后跟踪服务工作,了解学校提供的支持以及学员的实践,并建立跟踪服务台账。通知明确,学校是学员训后跟踪服务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外出教师的桥梁作用,把学习的知识、技能、经验引进来,通过举办培训汇报、上移植课、推进实践应用、组织研讨等形式开展训后跟踪服务。要和参训学员共同研究制定实践应用方案,研究解决实践应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学员训后实践应用提供支持。
三、国培十年的变化
(一)培训格局基本形成。“国培引领,区市补充,县管全员,校管应用”的五级联动的教师培训格局基本形成。
(二)培训投入持续增加。“国培计划”实施以前,我市教师培训专门经费一直停留在40万元每年,县区财政基本没有安排教师培训经费,“国培计划”实施提升了我市各级政府对教师培训的重视和热情,特别是2014年确定“各级财政每年按照地方教师工资总额的2%安排教师培训经费”,“各中小学校每年按照不少于学校公用经费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机制后,全市教师培训经费持续增长,2020年市本级财政安排的培训经费达到540万元,与“国培计划”“区培计划”下达的经费合计1842万元;全市区县财政划拨的专门教师培训经费合计也增长到800万元左右。各中小学校从公用经费开支的继续教育全员培训所用经费预计为1200万元。2020年全市教师培训经费合计大约3800万元。
(三)培训理念逐步形成。自从广西教师培训“重心下移”改革后,在多年的培训实践中,我们逐步形成了一些宝贵的培训理念,并坚持用这些理念指导我们的培训工作。这些理念包括:培训就是唤醒教师的成长欲望和教育理想;教师培训不仅要培训知识和技能更要培育灵魂;让学员喜欢阅读是培训取得成功的标志;培训的终极目标就是让学员认清教育本质、遵守教育规律并落实到教育实践中;不落实到实践应用中的培训是无用的培训等等。在这些认识和理念的指导下,我市的培训始终能站在正确的、比较高的位置,把树立职业理想、开展职业规划、组织读书分享、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成果转化等作为重要的培训内容和目标,作为教师培训的方法论,用以引领学员树立为实现教育理想而努力学习。
(四)培训内容与时俱进。教师培训重心下移改革后,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我们有了自主性,新课程改革、立德树人理念、核心价值观、核心素养、高考改革、教育理想、阅读生活、幸福人生、学科教学、班级管理、心理健康、信息技术应用等重点培训内容,既与时俱进落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又有饱含人文情怀。学员既获得知识技能又能感悟人生。
(五)培训方式不断丰富。教师培训法无定法。近年来我市坚持目标导向,培训方式不断丰富,由单一的集中培训,发展到网络学习、跟岗研修、送教下乡、校本研修等等。我市的一些培训项目如校本研修示范校建设培训、乡镇教研振兴行动、送教下乡、名师助力新教师、教师培训智库工程等采用“边学边用”培训模式,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取得较好效果,在培训过程中组织开展乡镇教研2000多场,组织线下研究课300多节,开展培训讲座120多场,组织送教下乡1000多场次,产生优质课例300多个。
(六)城乡鸿沟逐步缩小。“国培计划”不但“育种子”同时“补短板”。在项目设计上、人员安排上侧重农村学校和教师。乡村教师“春雨”工程中的乡村校长培训、乡村班主任培训、乡村骨干教师培训、教学点教师全员轮训等项目,专门针对乡村教师开设。校本研修示范校建设培训、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等整校推进项目我们也向农村学校倾斜。“国培计划”实施以来,我们每年均能做到乡村教师全覆盖(含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全员培训),每年国培计划项目80%以上选派参训的参训教师为乡村教师,提升乡村教师教育水平。特别是我市实施“乡镇教研振兴行动”项目以来,学员们边学边用每年组织开展教研活动700多场,极大带动乡镇教研活跃。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项目中,我们将实施城乡结对的“教育联盟”计划,通过在“教育联盟”内部开展远程协同教研,推动城乡学校抱团发展、融合发展,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七)培训成果丰硕可视。“国培计划”的实施,使学员的教育思维和教育行为发生了一定转变,学员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意识地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有力地配合了新课程改革在我市的实施。在“国培计划”引领下,大批教育人才脱颖而出,2016年以来,全市获得正高级教师16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广西教学名师9人,特级教师16人,自治区优秀教师20人,自治区优秀教育工作者7人,30人被评为玉林市第四届“十佳教师”“十佳校长”“十佳班主任”。此外,还有超过70人入选八桂摇篮工程培养对象、广西基础教育名师培养对象等,有170人入选玉林市名师(学科名师)培养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