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十年浇灌之功,培育教师成长之花
——贵港市 “国培计划”实施十周年工作总结
2010年“国培计划”全面启动以来,教师培训范围之广、培训规模之大、培训人数之多前所未有。十年来,在自治区教育厅指导和关心支持下,按照自治区教育厅和自治区教师培训中心的安排部署,贵港市教育局突出工作重点,强化工作措施,狠抓工作落实,为贵港市教师队伍业务素质的提高,发挥了应有的促进作用。现将“国培计划”工作回顾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截止2019年底,贵港市有各级各类中小学、幼儿园2182所,在校生109.63万人,专任教师5.54万人。十年来我市组织校(园)长、教师参加“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国培计划”自治区统筹项目、“国培计划”贵港市统筹项目共计69018人次。通过参加“国培计划”培训项目,我市校(园)长治校(园)管理水平得到了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得到进一步发展,全市教育教学进一步提升,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平均衡的教育资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领导,健全机制。
我市对教师培训工作非常重视,成立了局长为组长的“国培计划”教师培训项目实施领导小组,由分管局领导亲自挂帅负责,培训中心牵头,人事、基教、职成教、电教、教科所等部门协助,抽调精干管理人员,具体抓好“国培计划”项目实施工作。同时制定周密的培训规划,严格的管理措施,落实责任,确保“国培计划”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需求为导向,科学制定规划。
一是立足实际开展深度调研。了解需求,才能做到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先提出项目设想,进行研讨,然后通过“互联网+”调研开展基层调研,了解需求,力求项目落地,帮助教师解决专业发展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是科学制定项目规划。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别、层次、岗位的实际需求,按照“发展为本、质量为准、突出重点、覆盖全员”的思路,科学规划贵港市教师培训项目,充分体现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特点。做到培训可持续发展,以骨干为引领,着重解决乡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薄弱的问题,有效提升乡村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三)落实政策,保障经费。
1.教师培训经费足额到位。
为确保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任务的完成,不断优化贵港教师队伍,助推教师向高素质专业化发展。贵港市严格按照自治区有关教师培训经费的政策规定,市本级财政将培训经费按照不低于中小学教师工资总额2%纳入预算,中小学校按照不低于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
2.严格经费管理和使用。
为确保资金使用规范、安全、有效。我们还建立教师培训专项经费管理制度,项目规划制定后提交局党组讨论审定,每一笔项目经费拨付严格按照采购合同,由培训中心提出申请,经财务科—分管局领导—局长审批的程序。在经费使用过程中都要求承办院校(机构)明确经费使用范围,强化专项经费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和财经纪律。项目完成后,我们还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验收,重点审核项目开支情况。
(四)教师培养培训基地逐步完善。
目前我市已经和广西师范大学、玉林师院、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和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等区内院校共建一批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学校,这些基地学校将成为集师范生实习示范校、国培和区培影子教师跟岗培训示范校、教师校本研修示范校和双师教学模式改革示范校等多功能集于一体的教师教育共同体,“养、训、研与服务一体化”的培养培训路径不断完善。
(五)突出管理效能,实现精细化管理与评价。
1.以制度提升培训实效。
有严格管理的培训才有培训质量,才能充分发挥培训经费的作用。我市先后制定《贵港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员选派管理流程》规范学员选派;制定《贵港市教育局培训学分证书办理办法》和《贵港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登记审核流程》等规范学分管理,以学分为杠杆激发教师参训积极性。目前我市已经实现国培、区培和市培三级培训项目在广西中小学教师培训公共服务平台上报送参训名单、打印学分、项目绩效等操作,通过信息化管理确保培训高效、便捷。制度的不断完善,推动培训管理科学规范,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升。
2.建立联动管理机制。
在培训全过程,市县两级教育部门和教师培训机构积极主动介入、加强沟通协调。以县(区)为单位,以学校、学科为支撑,构建了“市—县—校—组”四级的管理团队。“四级”团队职责分明,各级管理团队负责分级做好培训统筹、学员选送、培训管理和监管等工作。因为工作扎实有效,送培学校都大力支持教师参训,提前预通知学员参训安排,让学员及时调整好工作,使学员参训无后顾之忧。
3.完善监测和评价机制。
一是开展项目实施前对接研讨机制,每年都召开“国培计划”项目市县两级培训机构和项目承办单位对接会,对项目进行精细解读,指导培训院校(机构)根据项目设计意图开展训前需求调研,指导各县市区教育局配合院校(机构)按时高质完成培训任务。二是建立项目中期监测制度,国培计划项目的送教下乡和网络研修项目由县区组织专家开展监测,结果报市教育培训中心;国培计划教师研修团队、访名园项目及区培计划项目由市级组织专家开展监测。实时了解项目实施进度及存在问题,督促、指导整改。三是完善绩效评价制度。根据政府采购合同,每年我们都对项目实施绩效评价。
4.健全激励机制。
我市将培训工作纳入县区教育局、校长、教师和学校的考核体系,并制定相应的绩效考核考评办法,同时将县区教育局和学校培训组织实施情况作为评优评先、绩效考核和资金支持的重要依据。
三、主要成效及亮点
(一)形成了良好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
我们根据教师的成长规律,坚持以让每一位教师都优秀起来,让优秀的教师更加卓越为理念, 建立梯次发展的良性机制,促进各类教师全面成长。
一是开展贵港市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我们着力培养一批在市内外享有较高名誉的名师。以良好的师德形象,影响一校、带动一片;以良好的育人经验,做好青年教师的导师;以精湛的业务做同伴专业发展的指路人,引领和提升全市教师的专业水平。
二是推进青年骨干教师领雁工程。我们从全市中小学遴选了180名骨干老师,开展为期三年递进式的培养。努力打造师德师风好、发展潜力大、教育理念新、创造能力强,扎根教育一线的专家型骨干教师队伍。

三是实施骨干教师大提升工程。我们分别按照教师总数10%、20%、30%的比例,建立市、县(市、区)、校三级中小学骨干教师梯队。以问题为导向、名师引路帮扶、学术交流和加强自我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争取3-5年培养这些教师真正成长为学科骨干教师队伍。
四是注重新教师的培训。我们通过对新任教师进行岗前适应性培训,帮助新教师端正教学思想,明确教育方向,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师德修养,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育技能,为尽快适应新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是开展全员大培训工作。依托“国培计划”项目,把校本研修作为全员培训的主阵地,按照“专题+自主”的方式开展全员培训。通过学分管理,为每位教师在五年培训活动里面进行了整体统筹安排,为教师完成360学时的全员培训提供机会和服务,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素质能力。
(二)立足“本土”,培育团队。
为了打造本土化团队,服务乡村教师区域与校本研修,按照培训者与本地乡村教师比不低于1:30建立县级教师培训团队,并动态管理培训团队。我们精心挑选180名项目县一线优秀教师参与“示范性项目”重点开展省级培训专家团队专项培训和“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置换脱产研修培训项目;挑选120名优秀一线教师参加区陪计划省级培训团队培训项目、教研员培训项目和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改革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在国培计划市级统筹项目中,我们还遴选了609名项目县各学段特级教师、名师、教研员、骨干老师参与乡村教师培训的项目设计、课程研制、资源开发、巡回指导等工作,同时承担网络研修、送教下乡和校本研修的组织实施工作。通过主动介入为培育县级教师培训团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教师培训支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建立完善责任明确、分工合理、分层递进的市、县、片区、学校四级培训体系,加强培训机构能力建设和培训者队伍建设,才能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长远的培训支持。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独立法人,财政全额拨款的市县两级教师培训中心全部成立。乡镇片区研修中心以不同的载体发挥引领区域教科研持续发展,如平南、覃塘的教研联盟,桂平、港南、港北的学区教研中心。各级研修中心以特级教师、学科教研员和市级以上名师为主力建立了各级教师培训专家团队,通过导师制,依托特级教师工作坊和名师工作坊,开展片区“送教下乡”,指导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一体化实践活动,共同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
(四)构建了培训项目信息化管理运行机制。
贵港市教育局充分发挥广西中小学教师培训服务公共平台对培训项目管理作用,开拓创新,多方联动,在广西率先实现国、区、市、县四级培训项目在广西中小学教师培训公共服务平台上报送参训名单、打印学分、项目绩效等操作,通过信息化管理确保培训高效、便捷。由于培训学分管理科学规范,我市以学分为杠杆不断激发教师参训积极性。
(五)生成了一批高质量培训成果。
“国培计划”项目实施十年以来,我们不断在摸索一些适合本地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模式,经过与高校(机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共同努力,逐渐打磨出了“四环一链三研磨”青年教师助力培训模式、“美团式”校本研修模式等培训模式,这些探索与创新推动了教师专业成长,并入选了自治区教育厅“国培计划”优秀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