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国培尽开颜 青春作伴助发展
——来宾市“国培计划”实施十周年工作总结
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出台实施了《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由此开启了我国教师培训与质量提升的新纪元。之后教育部每年都有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方面的文件或标准发布,以促进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系统有效开展。这种对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在其他时期都是没有的,这充分彰显了教师专业发展与培训在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现将我市“国培计划”10周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国培计划”10周年,我市贯彻落实全国、全区、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按照自治区教育厅和自治区教师培训中心的教师培训部署,突出工作重点,强化工作措施,狠抓工作落实,认真组织开展我市“国培计划”工作。
(一)“国培计划”培训教师情况。
年度 |
培训人次 |
2010 |
4324 |
2011 |
3373 |
2012 |
3479 |
2013 |
4071 |
2014 |
6750 |
2015 |
3536 |
2016 |
2901 |
2017 |
2278 |
2018 |
2424 |
2019 |
1971 |
合 计 |
35107 |
自从中央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我市将教师培训工作与脱贫攻坚工作紧密结合,教师培训项目重点向贫困县倾斜,每年在贫困县专设不少于3个培训项目,并在其它项目培训上大幅度增加贫困县教师的参训人数。2017年以来,“国培计划”项目实现了对忻城县、金秀县、武宣县、合山市等贫困县的全覆盖,2020年完成对以上四县中小学教师、校长培训的全覆盖。
(二)“国培计划”经费使用情况。
年度 |
培训经费(万元) |
2010 |
/ |
2011 |
/ |
2012 |
/ |
2013 |
/ |
2014 |
/ |
2015 |
235.495 |
2016 |
222.35 |
2017 |
353.12 |
2018 |
300.49 |
2019 |
362.63 |
合计 |
1474.085 |
自从2015年“国培计划”经费下拨以来,共完成使用“国培计划”经费1474.085万元。每年我市项目都经政府采购公开招标的方式,完成全部项目培训及其经费使用。在项目培训工作完成并验收合格的后,将经费分两期拨付到项目培训承担机构(院校),每年台账清晰,“规范落实”到位。
(三)“国培计划”项目县教师培训工作实施情况。
截至2020年,“国培计划”项目县全部覆盖我市兴宾区、象州县、武宣县、忻城县、合山市、金秀县共6个县(市、区),各个县(市、区)通过专项的培训,不断打造与提升本县域的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国培计划”项目县教师培训工作以来,我市共培训教师8000余人次。
二、工作举措
“国培计划”10年间,我市重点抓好培训项目设计、管理、整合、服务、保障和宣传等六个环节,做到培训项目设计层次化、组织管理层级化、优化整合针对化、项目服务全面化、实施保障到位化、培训项目质量管理全程化、项目宣传多样化,让项目培训实施使参训教师激动、感动、心动、行动,从而高质量完成培训任务。
(一)培训项目设计层次化。
以发展为本,按需设计项目培训。自2015年随着“国培计划“经费下拨,我市实施“国培计划”市级统筹项目以来,我市以自治区研制的《桂教规范〔2016〕7号广西中小学(中职)教师培训“十三五”规划》为纲领,制定《来宾市中小学(中职)教师培训“十三五”规划》,在培训调查、调研的基础上,以促进教育发展为指向,以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普遍提升为核心,围绕全市学前教育突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通高中突破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等重大决策,针对不同类别、层次、岗位的实际需求,实施培训项目设计层次化,开展差异化教师培训。
(二)培训组织管理层级化。
市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加强全市教师培训的组织领导、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突出抓好目标引领、机制健全、保障服务、骨干带动、考核督办等工作。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落实具体分管领导和责任股室,强化培训工作的上下对接、统筹规划、组织实施等工作。各级各类学校把教师培训提升放在突出位置来抓,明确学校领导责任,成立专门机构,指定专人负责,紧密结合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和需要,抓好教师培训规划制定、上级培训任务落实以及校本培训方案的制定和组织实施等工作,市、县、校三级共同协作,整合力量加强培训工作前、中、后的过程管理。
(三)培训优化整合针对化。
以学校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导向,针对性破解教师专业发展的难点。为找准问题,破解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难点问题,我局于每年12 月期间及下一年的2、3月期间,召开针对下一年度教师培训项目设计、课程设置工作会议,并下发《中小学教师培训需求调查表》,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开展培训需求调研,摸清各县域和一线教师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培训需求和发展难点,优化整合培训项目,优化整合培训课程,坚持点面结合,面向全市中小学、中职教师,分层次、分类别、分阶段、分学科深入开展培训;着力加强校长和骨干教师、乡村教师的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
(四)培训项目服务全面化。
1.遴选优质招投标公司服务培训机构(院校)。在我市公布的有资质的招投标公司中遴选优质、服务能力更强、更好的公司作为代理,全面负责项目的招投标工作,及时通过政府采购网、“地市与机构单位群”、“广西教师培训改革群”等形式及时发布我市的招投标公告,同时,在招标过程中,细心、精心、耐心解答有意向投标的培训机构(院校)的疑问困惑,温馨提示标书的关键节点,为项目招投标工作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2.及时部署并方便快捷服务县区。由于各类项目培训任务时间紧、任务重,接受到下达的任务后我局就及时部署,让项目培训通知在最短的时间内传达到县区和学校,使得各项工作在教育厅文件或是培训机构(院校)的开班通知下达后即可迅速落实到位。
3.按时提示并温馨服务参训学员。在各类项目培训开班前一周时间,我局会再一次与相关的县区和学校进行沟通联系,按时提示、温馨提醒县区和学校联系参训人员,统筹安排平常工作,尽量化解工学矛盾,告知培训注意事项,为参训学员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在开班仪式上我局尽量每次都派人参加,对学员进行动员、对学员进行提醒,对学员学习场地、住宿场所等进行检查并温馨提示,尽可能为学员服务。
(五)培训实施保障到位化。
1.落实要求,规范招标。每一年我局都在招标工作开始前一个月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政府采购的相关文件,领悟新要求、新规定,明确规范程序,落实规范工作。从2015年“国培计划”下拨经费以来,我市都是经过政府采购公开招投标的形式完成对培训机构(院校)的遴选、确定与经费使用。
2.落实职责,层级管理。我局以县(市、区)为单位,以学校为支撑,着力抓好培训管理队伍的建设,组成由县(市、区)教师培训部门或机构负责人、学校校长、教务处或科研处组成的管理员队伍,即构建“市—县—校”三级的管理团队,各负其责,分层落实,分级推进,形成协同推进的良好组织协调机制,有效地推进各项培训工作。
3.落实体系,打造团队。
(1)构建“五位一体”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在实施培训的过程中,培训机构(院校)、市、县教师发展中心、乡镇研修片区、乡镇研训点以及学校分工负责、协同推进,建立起了能有序运行的“五位一体”、积极联动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我市“服务型教师培训体系”不断完善。
一是市教师培训中心负责全市培训的日常管理工作。加强与高校合作,建立教师培训协作共同体,我局与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签订了《教育合作框架协议》,落实全市教师培训工作与任务。
二是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推进工作落实。市级及全市六县(市、区)均已建立教师培训机构,其中兴宾区、象州县教师培训中心均为独立建制,兴宾区教师培训中心编制3人,象州县教师培训中心编制6人;金秀县、合山市的教师培训中心是教育局的行政科室配备人员; 忻城县、武宣县整合教师进修学校与教研室来承担县本级教师培训任务,实现市县教师培训机构全覆盖。
三是乡镇研修片区、乡镇研训点以及学校分工负责、协同推进。忻城县建有城区中学、小学;乡镇中学(大塘、思练)乡镇小学研修中心;金秀县划分2个初中学区和3个小学学区:县民族中学学区、桐木中学学区、县民族小学学区、桐木中心校学区、头排中心校学区的片区研修中心;象州县划分东西片区和南北片区研修中心;武宣县、兴宾区积极开展片区集团化研修,以一个优质学校与三到四个乡镇学校构成一个片区,开展片区培训研修学习活动等二级培训。在市级层面建有柳州地区高中——象州县中学、金秀县高中;来宾高级中学——合山高中中学、忻城县高中;来宾市第一中学——柳邕高中片区研修中心共同推进工作到位。
(2)构建三级教师培训团队支持培训工作。市、县、校三级教师培训工作根据各自的培训职责和任务,构建三级教师培训团队。
一是市级团队建设。市级依托市教科所学科教研员组建小学、初中、高中学科中心组,结合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学校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等人员不断完善本市教师培训专家团队,建有72人的市级培训专家团队。同时,积极拓展区域内外资源,与区内各市教科所、湖南长沙、四川绵阳与广安、广东茂名等地市教研院所保持密切联系,聘请区内外名师、专家到来宾开展培训,不断满足全市各学段、各学科的培训需求。
二是县级团队建设。各县(市、区)按培训者与本地教师比1:100比例建立了教师培训专家库,将县级教研室教研员、学校校长、学科中心组成员作为县级教师培训专家团队的核心。象州县精心组织了60人的培训团队,成员主要是县教师培训中心、教研室、电教站的教师及县学科中心组成员。忻城县、兴宾区、武宣县培训团队都在50人上下,金秀县36人,合山市20人,他们都正常开展和指导“送教下乡”、网络研修和校本教研等活动。
三是校级团队建设。市县城区学校、乡镇初中、中心小学等学校都在组建以学校领导、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共15~20位教师为核心的校级培训团队,由学校教务处或科研处统一管理,开展学校教师的日常培训与校本研修工作。
(3)构建三级教师培训基地支持培训工作。市、县两级都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培育各学段教师培训实践基地校(园),为跟岗培训、示范引领等工作做好基础保障。如在市级建有柳州地区高中、来宾高级中学、来宾市第一中学等培训基地;象州县指定8所中小学为教师培训实践基地:高中1所,象州县中学;初中2所,象州县初级中学、象州镇中学;小学3所,象州县实验小学、象州县城东小学、象州县象州中心校;幼儿园2所,象州县第一幼儿园、象州县第二幼儿园。兴宾区建有来宾市第十中学、第六中学、第七中学、政和小学、祥和小学、城南小学等培训基地;武宣县、忻城县、金秀县将本县的自治区示范性高中学校、县直初中学校、小学作为培训基地。同时,县域之间、校际之间互相交流、培训,区域内外资源得到较好的结合,互相取长补短,满足不同层次的培训需求。
4.落实经费,提供保障。我局在与各培训院校(机构)签订培训合同后,按照项目经费70%的比例拨付给各培训机构(院校),确保培训项目及早启动和顺利实施,另外30%的经费待培训项目完成并验收合格后拨付。下拨到我市的“国培计划”经费严格按照财政部、教育部和财政厅、教育厅下发的经费标准执行,符合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专款专用。
(六)培训项目质量管理全程化。
我局针对教师培训工作提出落实四个阶段,不断提高培训质量。
一是计划。为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与效果,增强教师的满意度,培训前对教师的需求进行分析与诊断,了解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确定恰当的培训目标,选择合理的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并与我局进行商讨、完善,形成培训设计,预见培训全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对实现培训目标的过程进行全景规划。
二是执行。培训机构(院校)按已制定好的计划,扎扎实实开展培训工作,为达到预期的培训成果,也即提高教师的适应能力与素质发展不懈努力。
三是检查。我局对照培训计划要求,派员对执行阶段的活动和成果进行检查、评价与诊断,如参加现场听课、研讨、座谈等,及时捕捉计划过程中的经验与问题,肯定成绩,发现问题,纠正出现的偏差。
四是处理。这过程是在培训工作总体完成以后所进行的总评价。肯定培训的成功之处和发现培训中的问题,建立经验教训档案,作为以后培训活动可以借鉴的宝贵财富。
在整个教师培训过程中,四个阶段彼此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推动着教师培训工作的运转,而教师培训整个运转过程就是在这个“环”的滚动循环中不断向前发展的,每完成一个循环,使培训工作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七)培训项目宣传多样化
培训项目宣传工作是提升“国培计划”实际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促进教师培训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推进剂。我市借助网络(新华网、网易、培训机构网站)、市县电视台以及“来宾教育”微信公众号、QQ群等多样化的工具,及时发布、宣传与教师培训相关的第一手新闻、资讯,大力宣传教师培训方针政策、培训动态,宣扬培训成果,让“国培计划”不断深入人心。
三、工作亮点
(一)构建立体协同的培训体系。
构建了市、县(市、区)、学校三级联动、分工明确、权责清晰、有效衔接的教师培训体系。在国家、自治区教师培训规划的基础上,市、县(市、区)、学校分级规划,分层实施,市负责制订市级培训规划,统筹组织实施本级以及自治区下移的培训项目,指导县(市、区)培训;县(市、区)做好当地教师全员培训的规划设计、组织实施和服务指导等工作;各级各类学校做好校本研修,按要求选派教师积极参加培训等工作。通过市、县(市、区)、学校三级协同,使我市在教师培训的学员参训遴选、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类型、培训时间等方面都得到了有效衔接。
(二)构建实际有效的培训方式。
我市在教师培训工作中逐步形成了“导—研—行—思”的教师培训模式。
“导”就是指培训专家对参培教师的引导、指导、辅导、启发等。具体包括培训院校(机构)专家从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引导与教导,中小学一线专家教育教学观摩课的示范与引领,参培教师返回原单位后对青年教师的指导与培养等。
“研”就是指参培教师参加的讨论、研讨和研究。包括在培训课堂上直接与理论专家的对话与研讨,在教学观摩课后的议课、评课与讨论,对原先教学设计的反思与改良,教育课题研究与论文撰写等。
“行”就是指骨干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行动和践行。包括依据实际情况选择部分教育教学理论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开展新的教学模式的实验与探讨,教育教学经验的提升与总结,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等。如强化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的培训环节。通过在跟岗实践学校开展学员与跟岗学校的教师“同课异构”、“现场研讨”等,采取情境体验改进教学行为,利用行动研究和反思实践提升教育智慧。
“思”是包括指导参加培训学员在“导中思”“研中思”“行中思”,贯穿培训的整个培训过程及培训后,让学员学有所成、学有所悟、学有所用。
(三)设置系统递进的培训内容。
遵循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和不同发展阶段的个性需求,构建“558分层分类‘五格’递进式”培训框架。设置中小学教师培训“入格—合格—定格—升格—风格”五个层次;对象分为幼儿园、小学、中学、特殊教育学校和中职学校教师五个类别;培训内容分为八大领域(1.师德师风与法规;2.课程内容与教法;3.学生发展与管理;4.教学策略与艺术;5.教学反思与研究;6.教育教学改革与核心素养;7.信息技术应用与提升;8.其他),促进参训教师知识结构、思维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发展。
(四)完善科学规范的培训制度。
实施教师全员培训制度。教师五年内完成不少于360个学时(120学分)的培训。完善了培训机构学分管理制度。实行培训学分分年度登记、五年一周期核定,将教师完成培训学分(学时)和培训考核情况与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教师考核和教师职务评聘相挂钩,极大地促进了教师主动、自觉参加培训学习。
(五)组建结构合理的培训团队。
组建了市、县、校三级教师培训团队。培训团队依托市县学科教研员、学科中心组、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学校校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教研组长等人员组成,其中市级团队72人,县级团队共有266人,每校有15~20人组成校级团队。市、县、校三级联动,共同有效地推进教师培训工作及校本研修的开展。
四、培训成效
“国培计划”为我市中小学教师提供了一个拓宽视野、更新知识、提高师德素养与业务能力的专业发展平台。
(一)立德树人,弘扬高尚师德,师德师风新业绩纷呈。
我局把师德师风与教师行为准则等培训列入每个培训项目教师培训必修课程,创新培训内容,丰富培训载体,不断提升教师师风师德水平,促进全市师德师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绩。近几年来,我市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蒙晓梅老师,陶凤英、覃连妹等老师入选“中国好人榜”等一批优秀教师典型。
(二)示范引领,促进专业发展,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
“国培计划”每年让1500多名参训教师教育教学理念进一步更新,课堂教学方法得到了具体指导,教育教学技能得到了训练,教师们自助发展提升的意识得到大大的增强,“拿起镰刀会割禾”“拿起竹篾会织箩”,逐步建设了本地教师梯队。目前,有市级名师名校长530多人,包括:名校长工程和名班主任工程培养对象80人,学科带头人工程培养对象120人,教师培训团队330人,其中有部分迈进广西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乃至八桂教育家培养行列。
一是涌现优秀种子并起到引领作用。例如:“国培计划”参训学员李燕燕老师与国培一同走过了10年的风风雨雨,成长成为了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学校领导。2011年11月遴选为广西基础教育名师培养工程学员,是来宾市首届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国培计划”专家库已入库人员;李燕燕老师发挥工作室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坚持扶持后辈,在她悉心指导和帮助下,罗丽老师已成长为来宾市的教坛新秀、合山市师德宣讲团成员、来宾市优秀教师;梁歆怡老师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兰金美老师遴选为广西基础教育乡村名师培养工程培养对象;蓝丹梅、吴萍被确认为来宾市第三批”学科带头人”,兰金美老师被确认为来宾市“骨干班主任”;赵锦、韦学艳老师被授予2017-2018学年度“合山市教书育人师德模范”;莫才凤老师评为2017-2019年度优秀班主任;2017年9月蓝丹梅在新课程教学改革,教学科研成果研究中,成绩突出,被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授予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9年,工作室成员或课题组成员有6位老师取得高级老师职称资格。例如:市级教师培训团队成员象州县城东小学学区长韦妙琼,通过“国培”这个平台,让她提升与蜕变,成为广西基础教育名校长,高级教师。为了提炼学校精神,凝聚人心,在学校办学过程中,韦妙琼带领团队用了1年的时间对现任象州县城东小学进行了顶层设计,重新梳理了学校办学理念、建构学校文化,经过反复的对比、论证,构建了“阳光教育”理念系统。在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研修培养教学骨干、管理骨干,年轻老师迅速成长,涌现出了一批优秀学校骨干、县级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学校20多人先后被评为学校、县、市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形成具有先进理念、实践经验的优秀学校。
二是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取得新提升。2014年开始,全市中小学教师约2万人陆续参加信息技术培训,随着“国培计划”项目培训不断加大对信心技术应用的培训力度,中小学教师熟练地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基本上能够独立或与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合作开发本学科数字化教学资源,并运用于教学实践,提升教学效果。例如:象州中心校现有教师205人,目前只有新招聘的19人未参加过“国培”,“国培计划”培训覆盖率90.13%。2016年象州中心校参加“国培计划”—来宾市象州县中小学乡村教师工作坊研修项目培训,开设语文坊、数学坊各1个,参训教师100人,线上学习3个月、线下活动4次。集中培训学习制作微课等新技术,覃燕、韦梅芳老师运用微课解决教学重难点的示范课得到老师们的高度评价。其他学员们也都能用微课进行上课了。学员感叹:感谢“国培计划”,给我们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现在,象州中心校已成为我市的教师培训基地,老师们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难题,学校教学质量节节攀升。连续多年获县教学质量优秀奖;近两年就有3个市级以上课题结题;2019年获全区乡村学校少年宫素质教育技能竞赛一等奖;广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单位;第二届来宾市乡村学校少年宫素质教育技能竞赛活动一等奖。通过多年的学习培训,教师整体素质获提升,学校涌现出了一批优秀教师。如:原来的语文坊坊主韦桂华成为来宾市教坛名师,学员王海燕2019年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三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得到新突破。如各个学段、各个学科重视学员的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提炼,鼓励并指导学员做好教学设计、撰写教研论文及开展课题研究等。例如:柳州地区民族高级中学(刘小康、蔡琼枝、邓东峰、叶丽、龙炳朝)《少数民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以柳州地区民族高级中学为例》荣获2017年广西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合山市教育局(罗荣莉、李燕燕、潘多丽、熊桂鄂、唐仕新)《小学阶段儿童诗的欣赏与创作教学》、合山市实验初级中学《在读写结合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实验研究》、来宾实验高级中学《广西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试点项目MS-EEPO有效教育实验成果》、来宾市第六中学(谭建花、麦玉珏、杨振彩、谭佩安、韦春雪)《“六步五环”高效教学模式》、来宾市第七中学《“四环六步”课堂教学模式》、来宾市兴宾区平西小学(韦华芳、黄玲玲、欧静、黄惠琼)《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与途径》、来宾市兴宾区实验小学(张丽琼、左月红、陈运光、韦荔蘋、覃华荣)《诵读经典诗文,培养“双文”素养》等7项研究案例荣获2017年广西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三等奖。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2020年全市完成课题研究结题共336项,等等。
四是部分学员在培训期间参加比赛获奖、职称职务得到晋升等。如:金秀县桐木中学语文教师梁丽斌在10年间不断接受“国培计划”的洗礼,自己的专业水平不断提升,2013年成为县级培训团队成员,2015年成为市级培训团队成员,2016年评为全市优秀教师,2019年评为自治区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2019年12月作为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唯一的一线教师代表在“中国教育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暨成立40周年纪念会”上作发言,并得到教育部陈宝生部长的接见。同时,近几年来。“国培计划”学员邓东锋、陆铭中、蓝焕锋、韦显志、肖修团、梁丽斌、覃尚猷等教师陆续评为自治区特级教师或正高级教师。这些老师都成为市县培训团队成员,不断开展各类培训活动,发挥培训者在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至2019年,培训团队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30余篇,培训团队中80%的人员评上了副高级职称,8人评为特级教师、1人评上正高级职称。此外,在广西教育厅每年举办的全区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我市每年都有不少于4位教师获得一等奖、近10位教师获得二等奖,10多位教师获得三等奖。等等。
(三)雪中送炭,解决面临实际问题,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我市结合具体市情,在实施“国培计划”过程中,针对贫困地区、农村地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队伍现状和实际需要,一是倾斜支持农村教师。“国培计划”大部分的培训经费投向农村教师,培训教师70%以上为农村教师。在贫困地区专项设置诸如小学语文、英语、数学、初中物理、生物等学科培训项目,开展送教下乡培训等活动,将“好理论”“好课”送到农村课堂,现场指导农村教师备课和上课。二是培训覆盖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完成了对贫困地区近8000名教师的全员培训,有效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各县(市、区)组织培训者团队持续深入农村学校,与当地教师共同研讨、共同上课,让他们足不出校接受高质量培训。三是关注紧缺领域教师。开展音乐、体育、美术、学前教育、心理健康、转岗教师教育等紧缺领域教师培训。这些培训项目的实施,“换得油盐换得茶”,既提高了紧缺学科教师的学科素养,又帮助农村学校尤其是边远地区学校及教学点解决了师资短缺、课程难以开齐的实际困难,同时,加快紧缺领域骨干教师培养进程,为我市成为自治区第一个整体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市助力、添彩。
(四)促进改革,践行培训新模式,推动培养培训一体化。
我市践行“导—研—行—思”教师培训模式,为教师职后培训形成了“模子”(培训模式和培训形式),探索了“路子”,各县结合县域特点在不同环节大胆创新,形成了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培训模式、教研模式。如金秀县送教下乡的“三对五环节”模式,即根据集中研修所学的送教下乡流程设计,结合该县域特点形成了:问题诊断—课例示范—研课磨课—成果展示—总结提升的五环节模式,三队是指教师培训团队、培训点学校团队和送教下乡项目团队;象州县实施“跟岗实践四关五点”模式,其中“四关”是心理关、能力关、数量关和质量关;“五点”是跟岗实践的具体操作方式,即找准跟岗的切入点、练习点、示范点、发展点和成长点;忻城县以“三年级习作教学难”为工作坊主题,培训团队成员担任坊主,采用了“课例+探讨+总结+实践”的研究方法,按照现状调查—确立课题——拟定方案——实施方案——成果提炼——实践应用的研究流程,形成了三段六步习作课堂教学方法和习作课堂教学引导五法;来宾市第一中学构建了“三环四部”有效课堂教学模式。这些培训模式解决了“训”“研”两张皮的问题,进一步提升了教师培训质量,进一步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效益。
“国培”是新课改的先锋,她是现代教育的舵手;“国培”是一座灯塔,给教师指明了方向;“国培”是教师的良师益友,她诉说着教育的心理话。虽然,来宾市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依然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但是来宾市将依托“国培”这一有效途径,迈步从头越,不断创新思想、努力探索,开拓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培训的新局面,不断推动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为基础教育再谱新篇章,再创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