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资源应用的乡村教师支持服务体系建设
与培训模式融合创新
——广西“双师教学”项目的实践与探索
南宁师范大学
一、背景与案例概要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乡村教师成长发展的支持服务体系,高质量开展乡村教师全员培训,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如何针对乡村教师工学矛盾严重的情况,持续、互动的支持乡村学校常态教学改进,成为乡村教师培训的工作难点。
受广西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和教师培训中心委托,南宁师范大学牵头在广西南部7个市33个县遴选67所项目实验学校,试点广西乡村教师“双师教学”乡村培训模式创新项目。依托国培计划,创建了高师院校、优质中小学、市县教研部门、退休教师团队、乡村学校“五联动”的实践共同体,多路径实现优质资源陪伴、混合研修支持,常态指导伴随,对乡村教师开展持续性、常态化、系统性的专业支持和引领。
二、主要做法
(一)资源陪伴:依托名师名校建设互联网+长线程专属资源,陪伴乡村教师常态研修。
自2016年起,南宁师范大学指导南宁市27所优质名校,以“一校一科一团队”的方式,按教学进度逐日逐节录制视频,配套PPT、教学设计、习题等资源,通过南宁师范大学自建的双师教学平台同步传送给乡村教师。一是直接示范“教什么”和“怎么教”;二是为常态校本研修提供资源,可以直接应用或结合实际修改后应用于课堂;三是开通移动学习终端,便利乡村教师使用。乡村教师无需离校离家离岗,在校接受陪伴式示范培训,工学矛盾得以缓和。

图1:广西双师教学项目乡村学校示范性学习资源多主体建设模式
(二)体系互动:建设乡村教师支持服务体系,系统支持乡村教师课堂改进。
基于乡村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的动态持续原则,学校发挥师范院校优势,教师教育学院统筹,依托15个二级学院组建17个学科教学论专家团队,开展基线调研,项目规划与混合培训;南宁市27所优质中小学、33县区教研团队、84名南宁市退休老教师团队纳入乡村教师课堂改进支持体系,分别承担国培计划的资源建设、校本研修、巡回指导等职责。持续、互动、常态的指导,解决乡村教师训后实践应用问题。

图2:广西“双师教学”优势互补的乡村教师支持服务体系
(三)混合研修:减负增效,创新“工作即研修”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网络研修工作化:“双师教学”培训项目以进入乡村教师工作场域为原则,支持乡村教师开展“工作即研修”的线上线下一体化研修。一是南宁师大自建“双师教学”网络研修平台,优化网络研修服务功能;二是由高校教学法教师、录课名师为坊主,支持乡村教师以本学期资源的研磨为主要内容,以“研课、改课、用课”为主线开展基于课堂改进的常态化研修。
混合研修服务化:为提升资源应用的有效性,“双师教学”项目一是为项目学校校内共同体(校长、教研组长、信息技术员)设置专项培训;二是对33个县区教研团队、退休教师团队开展主题培训,提升指导能力;三是由高校、名校名师、县级团队和退休教师分别为乡村教师提供集中培训、访名校研修、送教下乡、校本研修、巡回指导,解决乡村教师资源应用的实际问题。
三、创新举措
(一)基于乡村教师主体发展的支持体系机制创新和培训模式融合创新。
支持体系的机制创新。项目设置将优势互补的利益相关者形成合力,支持乡村学校和教师课堂教学改进,并通过支持创新试验区“整县推进”的方式,形成机制迁移。乡村教师培训模式融合创新。摒弃了传统一过式培训,着重建设校外支持服务体系,引导校内支持体系,融合多种培训形式,为乡村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提供支持,乡村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培训的发展性主体。

图3: 广西“双师教学”基于资源应用的乡村教师混合研修模式
(二)基于示范和陪伴的全程化、常态化的同步培训资源应用创新。
资源的易用特征:资源按教学进度逐日逐节录制上传,为乡村教师配备全程陪伴的导师;资源含视频/教案/PPT/习题等系统化配套资源,供乡村教师自主选择应用;资源逐日常态化录制,与其他断点式资源相比更真实和可改进;教学视频全面的呈现教师教学和学生管理的示范。
资源的普适特征:非常适宜用于教师开展校本教研、集体备课,也适用于教师教学实践技能训练。
四、实施成效
(一)项目一体化设置,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教师发展获得持续互动支持。
覆盖面广,受益教师多。截止2020年3月,广西7个市33个项目县逐步进入递进式培训,覆盖了广西非城区项目县44.6%。平台注册总人数20346人,17个学科实验教师13459人;2019年新增学科网络研修工作坊141个坊员15217名。先后有6534人次参与混合式研修,247名巡回指导专家到67所项目学校开展了近200次巡回指导。青海和四川1所中学、2所小学和5个教学点共138教师参与项目资源应用。乡村教师的资源应用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提升,创新试验区整县应用资源推动校本研修常态化成效显著。2018年获教育部规划司“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案例奖。
资源日渐完备并实现全区共享。已完成义务教育阶段17个学科资源12873件,访问770916人次,下载 572670 人次。2019年着重建设乡村紧缺薄弱学科资源,包括心理健康、综合实践、班队活动等资源逐步上线;乡村教师资源应用大赛、师范生信息化大赛成果等草根性资源也已登录平台共享。武鸣县申请自建县级“动感课堂”教学资源。2019年下半年,项目组组织学科专家和录课团队对项目资源的科学性和政治性进行了审查,即将移交自治区平台供全区教师共享。
(二)重心下移,服务创新试验区整县应用,助力县级教师支持服务体系能力提升。
2019年,乡村教师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转向推动县区教研培训团队常态化指导乡村教师。项目重在指导创新试验区以资源应用为依托,助力区域教师专业发展新生态。一是以县区团队为坊主,推动“工作即研修”的常态化专业发展模式,乡村学校教师不离岗不离校不离家,结合岗位工作开展常态化研修。二是支持“国培计划”县级办,根据县区需求差异化设置国培计划项目及实施方案。

(三)积极反哺教师职前教育。
南宁师范大学为4578名师范生开放相应科目的资源用于教学法学习和实践技能训练,学校教务处已纳入师范生技能训练体系。
五、典型经验
(一)关注教师培训项目的一体化设计和可持续发展。
以乡村学校和教师的工作实践为主要场域,持续打好培训组合拳,切实落实教师培训减负增效。一是指导乡村教师依托互联网应用过教学资源,多种培训补充支持,二是支持县区做好后续指导陪伴改进,关注应用成效在乡村学校落地。
(二)关注乡村教师支持服务体系的机制建设。
以国培项目为载体,聚合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利益共同体,使资源建设、培训实施、后续指导同步开展,提升乡村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三)关注职后资源对职前的反哺。
以乡村教师发展为长线战场,反哺教师职前教育,促进教师培训资源的职前应用
六、推广价值
(一)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县区团队、乡村学校协同创新有项目依托,递进式培训有了明确的主题和资源载体;网络研修与乡村教师工作的高度匹配,创新“工作即研修”培训模式,为国培计划“减负增效”提供了好的范例。
(二)乡村教师以自主在岗实践为主体,解决工学矛盾;城市学校做示范,有助优质资源共享;教师培训以资源应用为主体,有内容和实践载体;训后指导常态化,有利于教师课堂持续改进。
(三)资源常态化和系统化便于应用:依托互联网建设常态化教学资源,实现移动学习,便于乡村教师自主选择使用,便于实现共享和复制应用,不需要重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