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环一链三研磨”助力青年教师跨向胜任
贵港市教育局
为贯彻《教育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9年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组织实施工作的通知》教师厅〔2019〕2号文件精神,帮助贵港市青年教师助力实现从合格到胜任的跨越。贵港市教育局开展了2019年“国培计划”贵港市统筹项目乡村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建设项目——青年教师助力培训项目,顺利完成350名青年教师的培训任务。项目通过“四环一链三研磨”的培训模式,开展师德养成与学科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促进学员在学中研,研中学,实现从合格到胜任的跨越目标。
一、培训设计理念与思路
(一)设计理念。
依据教师培训课程标准优化项目内容设计,将培训内容重点聚焦在师德养成和学科教学实践能力提升。采取集中面授、跟岗实践、网络研修、返岗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培训模式,将任务驱动植入培训各环节,打造“四环一链三研磨”培训模式。

(二)设计思路。
精细实施,打造“理论学习—实践提升—网学拓展—打磨成果”的学习导链:

二、培训实施的主要做法
为保质保量完成培训,结合设计整体策略,采取了5个实施举措:
(一)突出路径谋划,精准阶段谋划。

集中培训课程板块与相关专题内容:

网络研修课程维度与模块规划:

(二)突出实施节点,把控四个环节。

(三)突出有效评价,确保培训实效。
通过完善的评价体系,保证三率100%,提升教师培训地自觉性、主动性,任务驱动整合过程性评价进行过程调控,提高培训成效。

(四)突出制度保障,完善支持服务体系。
强化“服务教师为本,强化两项管理”保障实施全过程,管理即服务,在培训过程中,增强人文关怀,全程跟班服务,及时解决学员们提出的问题,实行小组全员责任制,提升学员间的互动交流,融洽培训氛围。两项管理:一是网络技术值班制度,24小时平台系统实时监控,控防突发事件;二是执行“两报”制度,加强“学情汇报”与“项目简报”,建档学员学情实时汇报。
三、项目实施的创新举措
(一)“课程递进”推动认知提高。
分阶段递进设计课程注重了知识点衔接,着力知识迁移的内在逻辑性,建立了理论指导实践、体验理解理论、实践掌握理论的螺旋式上升认知模式。
(二)“目标导链”推动内涵提升。
围绕主题构建理论到实践提升研修问题的立体框架。整理设计思路遵循“三个条件”(执行方案、结构体系、服务团队)和“五个定位”(需求分析、强化引领、名师借鉴、注重质量、积累成果)的原则,逐级提升四个环节的培训深度,链接各环节,实现青年教师学好、研好、用好的目标。
(三)“混合式研修”助力教师跨越。
网络课程以互联网+“分层+模块”布课,通过线上“一节优课”等研修任务使基础素养不同的受训者能结合自身实际,开辟“互联网+”支持资源配置新领域,在返岗实践中明确要求和目标,激发潜能,助力青年教师实现从合格到胜任的跨越。
(四)“四化四为”突出达成绩效。
强化培训过程管控,实现“化理论为实践”、“化学习为研究”、“化经验为行动”、“化理想为效果”,从而真正达成培训的价值追求和绩效品质。
四、项目实施成效
(一)佐证数据。
项目参训率、合格率、作业完成率均为100%;收获生成性与发展性两个方面的研修成果:

(二)培训成效。
形成了一批可供区域教师参考培训资源素材,生成了学员示范课优秀课例集萃,丰富了区域教育教学案例,对贵港市教师培训工作发挥资源和资料双重功能,更好的辐射各区域教师。
五、推广价值
(一)服务教师专业发展。
通过“理论学习—实践提升—网学拓展—打磨成果”的学习导链,建立“研、磨、教、学”的培训机制,提供展示交流的研训平台,为青年教师搭建学习发展的空间,帮助青年教师有效历练,促使青年教师深入教学研究,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二)助力本土化资源建设。
通过强化应用驱动、时间导向、能力本位,打造“四环一链三研磨”的培训模式,以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驱动,用任务衔接各培训环节,引导成果的生成,促进教师生成优质培训成果,推动区域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
(三)发挥培训示范引领效应。
通过建构培训体系、优化培训规划、帮扶专业发展,与贵港市教育局共育示范模式,履行培训实施的主体责任,培养培训效果显著的示范校及示范团队,将培训模式与教师终身发展融合,为教师提供长线、持续的专业支持。
六、主要经验
一是注重“任务”引导,根据总体培训目标,通过各环节的阶段性目标设置任务引导,衔接环节内涵,递进式提升环节难度,驱动学科教师螺旋提升专业能力。
二是注重“技术”支持,按照项目实施要求,技术部门不断优化平台,扩展服务功能,探寻便捷、高效的网络操作路径,为学员顺利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三是注重“实践”研修,增设的实践研修——“资料收集”“问题梳理”“案例分析”和校本实践、微格训练等——以此落实教师在培训中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师教育教学的行为改进。